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如火如荼,“国球”的辉煌与激情也一次次被点燃。11月16日,在澳门银河综艺馆,28岁的上海队选手樊振东,以熟练而致命的反手拨球、正手快攻,再次书写传奇——4:1战胜海南队新锐林诗栋,成功卫冕男单冠军,同时收获了自己的第六枚全运会金牌。

他也是继马龙之后,第二位蝉联全运会乒乓球男单金牌的运动员。这一天,掌声雷动。而距离他站上巴黎奥运会最高领奖台,已过去469天。
荣誉定义高度,波折彰显人性。这位16岁初登全运舞台,便收获男团和男双金牌的少年,如今已历经奥运夺金的顶峰,也穿越国际赛场的低谷、海外德甲的磨砺。正是这些起伏,把他打磨成传奇。
技术,是樊振东令人着迷的第一理由。他的正手抽击快如闪电,旋转强烈、落点刁钻,斜线、直线连击能瞬间撕开防线;反手拨球精准锐利,台内小球处理细腻,每一次变线都像“预判你的预判”,逼得对手连续失误。
半决赛对阵北京队王楚钦时,先丢一局、陷入苦战,他不急不躁,而是沉着分析、实时调整战术,最终以4:2逆转取胜。胜利,离不开樊振东的“两大绝招”:“现场快速解题”和“内心稳如磐石”。
比赛中,他有时念念有词,“我是在提醒自己要专注”。正是这种极致专注,让球迷不仅欣赏到了“地表最强”竞技,更感叹运动员内心的坚韧。哪怕落后、哪怕环境不尽如人意,他仍能原地“解题”,以超强定力,一点点赢回每一分。
这种精神,也正是中国乒乓球乃至中国体育文化的核心——永不言弃、不断超越。
回望樊振东的生涯,多场关键战役,反复印证着他的“解题能力”与心理韧性。例如,令人记忆犹新的2024年巴黎奥运会男单1/4决赛。当时,他是这个项目唯一的中国队选手了,压力之大可想而知。在0:2、2:3落后的险境下,面对日本选手张本智和,樊振东连扳关键局,最终以4:3惊天逆转,晋级四强。赛后他曾说:“我当时就想好了,我要战斗到最后一个球,要去把比赛赢下,我当时是比较坚定的。”
除了球技和坚韧,“东哥”之所以能拥有如此广泛的拥趸,更因为他对乒乓球的“纯粹热爱”和对后辈的温情。本届全运会赛场外,发生过一段暖心插曲:数日前,在训练馆里,樊振东主动辅导林诗栋,从多拍对抗到中远台对拉,再到精细的台内小球控制,前者毫不保留,用实战水准为后者提供“世界级”陪练。数天后,两人在决赛中隔网相对,成就美好终章。
这不仅是一场比赛,更是一种体育精神的传递:在竞争中互助,在挑战中成长。
由此可见,国球的辉煌,既是个人荣耀,也是队员互助、团队努力、制度保障和体育文化的共同结晶。这种从细节到全局的统筹,体现着中国体育长久以来的宝贵品质——以团结、严谨、创新与智慧推动竞技水平持续提升。
更值得一提的是,全运会的大背景赋予了胜利以更多层次。从巩立姣、何冰娇等老将的泪别赛场,到林诗栋、宗钰等年轻选手的初露锋芒,每一个赛场,都在书写着“传承与超越”。而大湾区的热情呐喊、体育场馆的日夜沸腾,以及城市处处亮灯的庆祝场景,则映照出国家办赛理念的成熟与温度。
最终,这不仅是属于樊振东的荣耀时刻,更是一曲对中国乒乓球、全运会和体育精神的赞歌。我们坚信,竞技体育的魅力不仅在于成绩和数据的刷新,更在于其背后运动员们的坚持、努力、智慧与共进。
文 | 潘玮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