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8日,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公路自行车男子个人赛开赛。231.8公里的赛道如灵动丝带,跨越粤港澳三地,全程六次通关“零”停顿的“无感通行”,让这场全运会史上首次跨境自行车赛,成为见证粤港澳大湾区融合加速的生动“骑迹”。
这条赛道,是基础设施“硬联通”的鲜活注脚。选手们从珠海博物馆出发,经港珠澳大桥进入澳门,再由大桥前往香港,途经香港迪士尼乐园后返回,经港珠澳大桥到横琴,最后回到珠海情侣路。作为连接三地的超级工程,港珠澳大桥自2018年正式开通以来,客流车流频创新高,不仅极大缩短了三地时空距离,更成为人流、物流、资金流高效流通的关键动脉。近年来,随着跨江跨海通道成群崛起、轨道交通网络蓬勃“生长”、世界级机场群加速形成,粤港澳大湾区基础设施“硬联通”不断完善,为湾区一体化发展提供了最坚实的物理支撑和保障。
地理已然相连,规则机制“软联通”才是跨境赛事真正的考验。比赛中,选手们需六次穿越口岸,流程却不能有一丝停顿。如何实现“无感通关”,考验着三地制度协同与规则衔接的创新能力。赛事组委会开创性采用对人、车、物“前置查验、闭环管理”的方式,集成无线射频、人脸识别、北斗定位等技术,确保通关“零延时、零接触、零等待”。此外,三地政府在优化路线、竞赛组织、监管互认、信息互通等方面开展深度协作,港珠澳大桥边检站与港澳出入境部门共同建立了实时沟通监控机制,“一地验放,三方互认”的创新模式大幅提升了通关效率。这一系列创新举措不仅服务于赛事,更为大湾区人员常态化流动积累宝贵经验。
这场赛事,更是人心相通“心联通”的情感纽带。在迎接赛事的过程中,粤港澳三地的民众充分感受到了湾区融合的魅力:今年,约500名粤港澳青年参与了在南沙举行的迎全运健康跑活动,不仅增进了彼此的了解和友谊,更加深了对国家的认同感;三地还联合举办了一系列文化艺术活动,从粤港澳美术联展到大湾区音乐周,从非遗展示到现代艺术交流,让三地民众在欣赏彼此文化的同时,也加深了相互理解。十五运会所带来的,不仅是体育竞技的精彩瞬间,更是三地民众情感的联结、文化的认同和价值的共鸣。
车轮滚滚向前,“骑迹”永不止步。这场飞驰的“骑迹”,正是粤港澳大湾区加速融合的生动隐喻:它以车轮为笔,赛道为纸,勾勒出大湾区“硬联通”的坚实轮廓、“软联通”的顺畅脉络以及“心联通”的温暖底色。如今的粤港澳大湾区,正以这场赛事为新的起跑线,在融合发展的道路上,共同驶向更具活力的未来。
羊城晚报记者 李妹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