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羊城晚报记者 钱瑜
图/羊城晚报记者 梁喻 林桂炎
天津队选手薛铭飞驰港珠澳大桥,六度通关,风掠耳畔,车轮不停。他形容这场比赛是“跨越三地的荣幸”,也是一次“别样的经历”。11月8日,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迎来公路自行车男子个人赛——231.8公里的赛道串联珠海、澳门、香港与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成为全运会历史上首场跨境自行车赛事。沿途经过港珠澳大桥、澳门北安码头、香港迪士尼乐园等地标,103名选手需6次通行口岸,却无需停车查验。疾行之间,挑战的不只是体能,还有制度的协同。
选手在前方冲刺,身后是技术的托举与规则的接力。六次通关“零”停顿,背后是怎样的制度与技术逻辑在支撑?
三地共研,技术铺路
“参与后才知道跨境赛事有多不容易。”一位多次参加三地协调会的工作人员感慨。就以无人机为例,由于三地空域各异,无法实现全程飞行,只能在各自区域内单独起飞。这种“各飞一段”的安排,恰好映射出三地协同的复杂性——独立运行,却必须无缝衔接。
当十五运会决定举办跨境自行车赛后,粤港澳三地迅速进入“攻坚模式”。协调会议频繁召开,核心问题直指通关:运动员、保障人员及赛事物资需六次穿越口岸,流程却不能有一丝停顿。如何实现“无感通关”?成为摆在三地面前的首要难题。
去年6月,珠海市交通物联网有限公司受托研发通关系统。10年前,该公司曾受托打造澳门单牌车免检入出横琴管理系统,此番再度“破题”。总经理吴武辉回忆:“这是全国首创,在无先例可循的情况下,团队边探索边推进。”
吴武辉和团队花了一个多月时间收集多方需求,搭建系统框架,逐项拆解技术难点,力求在粤港澳三地之间构建“技术通道”。系统具备三大功能:赛前人脸识别与RFID快速核验,赛中无人机与电子围栏全程监控,赛后自动完成通关核销。全过程无需人工干预,大幅提升效率。系统还内置应急机制,遇到退赛等突发情况可即时响应。
为了在实战中积累经验,去年11月24日,2024粤港澳公路自行车赛暨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公路自行车测试赛举行。测试赛暴露出诸多问题:阴雨天气影响设备识别率,无线网络延迟拖慢通关效率。今年,他们“对症下药”:设备加装防水层,通信改为实线传输,执委会内部沟通机制相应优化。
查验前置,管理闭环
在技术“织网”之外,更要流程重构。港珠澳大桥海关副关长汪沛洋介绍,为保障赛事顺畅进行,拱北海关为公路自行车男子个人赛量身定制“前置查验+闭环管理”监管模式,该模式为全国首创。
“前置查验”是将原本在口岸完成的人员卫生检疫、行李物品监管、货物监管环节整体前移至珠海市区内的比赛起终点。比赛当天,运动员只需通过前置查验区的智能闸机完成体温监测,行李经X光机检查,货物经海关现场核验无异常即可放行,实现“秒级通关”。
“闭环管理”则构建起一套动态追踪系统,保障粤港澳三地口岸六次通关精准无误。系统依托RFID射频识别、北斗定位、视频监控等技术,实时掌握人员、车辆、物资的流动轨迹。赛事结束后,人员、行李物品、货物返回前置查验区集中完成入境监管,形成完整闭环。港澳海关观察员现场观摩,认可内地查验结果,助力三地合作更加紧密。
与此同时,珠海边检总站港珠澳大桥边检站联动港澳出入境管理部门,建立实时沟通机制,对封闭赛道内的参赛人员与车辆实施全程跟踪与信息备案。身份核验精准落点,路径管理环环相扣,数据同步与现场执行无缝衔接,三地运行体系如精密仪器,在高速运转中精准咬合、节奏分毫不乱。
“这是粤港澳三地同天承办的跨境赛事,在全运会历史上绝无仅有。”珠海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局长、十五运会和残特奥会珠海赛区执委会办公室常务副主任闵云童表示,这给承办方带来了不小挑战,也成为推动大湾区体育赛事融合创新的重要契机。他指出,通过筹办跨境赛事,三地已初步建立起高效顺畅的沟通机制与运行体系,为融合办赛积累了技术经验,也提供了制度支撑。“接下来我们将着力优化成本,争取实现赛事的常态化运作,打造具有湾区辨识度的环湾区赛事品牌。”

机制可拓,协同发展
地理已然相连,制度的衔接才是跨境赛事真正的考验。中山大学粤港澳发展研究院教授张光南指出,看似简单的自行车赛,实则牵动三地制度的联动,是检验规则对接的“试金石”。
他认为,“赛事特例”本质上是一种制度实验。通过低风险、小范围的实践,验证规则衔接的可行性,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最小化可行产品”。赛事中积累的机制经验,未来可逐步拓展至科研样品、会展设备等跨境流动场景,推动区域治理从“特事特办”迈向“常态机制”。
在张光南看来,粤港澳大湾区的独特优势,在于“赛事驱动”的横向融合。具体项目的落地,不仅打通政策堵点,也为其他区域提供了“以软联通带动硬联通”的路径参考。粤港澳联合承办全运会,正是展示新时代“一国两制”制度优势与湾区特色的重要窗口。“第十五届全运会将为‘体育湾区’建设积累宝贵经验,也为粤港澳大湾区的高质量发展贡献制度创新成果,推动政策协同与产业融合,更好讲述中国故事、湾区故事。”他说,“吸引公众目光的,不仅是赛事本身,更是其得以顺利举办背后所蕴含的制度机制、政策创新与融合路径。”
珠海市委党校市情研究中心博士徐曼称,港珠澳大桥飞架伶仃洋,“硬联通”缩短了三地的时空距离,也倒逼“软联通”机制加速推进。以“桥连三地”促“湾区融合”,将区位势能转化为发展动能,是珠海奋进“十五五”新征程的必答题。这场粤港澳三地携手举办的体育盛会,为打破区域分割与制度差异,激发湾区融合发展活力提供了借鉴参考。
她建议,将赛事形成的协同机制拓展至交通、科创、应急救援等领域,构建多层次治理体系,推动三地良性互动。未来还可探索数据互认、白名单管理、“免下车查验”等模式,真正实现“无感通关”。而在更广阔的图景中,三地可联袂打造“一程多站”的旅游路线与会展项目,通过赛事与展会讲好湾区故事,释放港珠澳大桥的战略价值。
制度协同的轮廓,已在赛事中浮现。六次通关,零次停顿,三地机制如齿轮咬合,在高速运行中完成磨合。真正的“无感通行”,不止于赛道上的不减速,更是规则对接与流程联动下,三地持续打通脉络,积累默契与信任。当协同成为习惯,规则便不再是边界,而是起点——一条通往更深融合的起跑线。
薛铭和运动员们已越过终点,而湾区的制度协同,仍在隐形轨道上加速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