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4岁香港大爷徒步6036公里:重走长征路,我此生无憾
创始人
2025-11-08 08:31:32
0

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张晗

图/受访者提供

一顶红军八角帽、一面被精心呵护的“香港大爷重走长征路”红旗,74岁的郑镇炎,用255个日夜的步行,丈量出6036公里的漫漫征途。

从江西于都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碑,到陕西吴起中央红军长征胜利纪念碑,郑镇炎始终追寻着红军当年的足迹。他跨越十个省区,穿行于山川之间,这场徒步,是一位古稀老者对信仰的郑重奔赴。半个世纪前,自书本间窥见红军长征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起,亲身丈量这条路的梦想便已深植。而今,他完成了对自己、对历史最真诚的致敬。

跋涉:风雪与碎石间的征途

2024年10月17日清晨,江西于都,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碑前,晨雾未散,73岁的香港大爷郑镇炎背起十五公斤行囊,开启了他人生中最漫长的一次跋涉。

从香港家中出发前,他对妻子说得轻描淡写:“我去走长征路了啊。”并非隐瞒,只因前路未知,“其实我也只有六成把握能走完全程,很多事情要边走边解决”,他不愿家人过多担忧。

他的路线,部分有所参照《两个人的长征》一书所载,在实际中参考前人路数和地图软件定位前行。除了部分地方有公路可走,大半路段都是崎岖山路。今年3月走到云南曲靖时,他因家事中断行程,7月又返滇继续出发。一路上,他遭遇过酷暑与暴雪、地震、塌方与飞石,也有过孤独与反复,但始终没有动摇方向。

他每天早上八点出发,中午在路边休息一小时,夜晚六七点收步,平均日行25-30公里。他的背影出现在山间小道、公路、红色景点和纪念碑前。无论多累,他每晚都会认真写下两三千字“长征日记”,记下一路见闻和感悟,也给家人朋友报平安。

他特意选择与红军长征相同的时节出发。行至贵州境内,正值寒冬。他曾在阴冷潮湿的早晨打过退堂鼓,却也反复问自己:“红军当年那么苦都过来了,我有什么理由停下?”四川的夏天酷热难当,他汗流浃背,背包里的两三公斤水喝完了没法补充,他咬着牙坚持。甘肃兴隆山的暴雪淹没脚背,他用路边捡的树枝作支撑,每走一步,雪水混着泥水从鞋底冒出来,他依然前行,只说:“红军都走过的,我也能走。”

在四川翻越第一座高海拔雪山夹金山后,他信心倍增,“我觉得只要能扛过去,就能扛过长征路”。一路走来,那面“香港大爷重走长征路”的红旗一直被他背在身后,成了信念的象征。

他的坚持与执着让同行者深受触动。2025年8月,走到四川省雅安市宝兴县时,为照顾从香港赶来同行的朋友,郑镇炎从成都聘请了保障车司机“宇宙哥”。后来,“宇宙哥”陪伴并见证了他抵达吴起县的全部路途。他从不允许别人替他分担脚程,也绝不动摇自己的决定。地震、塌方或飞石挡不住他,“就算在城市里也可能遇到意外,那不如放开手脚大胆去走。”

偶尔他也有点“小脾气”。在饭店吃饭,“宇宙哥”嘱咐老板“面条煮软点,方便老人家吃”,他放下筷子发火:“我不是老年人,你不能叫我老人家!”他不愿意被当作“需要照顾的人”。

他的“倔”藏在细节里。在高海拔危险地带,他不让“宇宙哥”跟在身后,总说“我能行”,有时后者暗自跟随保护,却不能让他知道。行至甘肃迭部县旺藏镇,得知前夜所住民宿隔壁正是毛主席旧居,他执意在当天收步后,让“宇宙哥”开车带他回去再看一眼。

2025年10月,为赶上中央红军长征胜利到达吴起90周年纪念仪式,他不得已乘车百余公里,但之后又徒步补齐缺失路段。“‘长征’不能偷懒,少走一步都不行。”250多天后,当他走到吴起县中央红军长征胜利纪念碑前,晨光洒在他的帽檐上,郑镇炎终于能对自己说一句:“我圆梦了。”

初心:半个世纪的信仰奔赴

郑镇炎的“长征”,并非一时冲动,而是半个世纪前便埋下的念想。

1972年,21岁的他考入香港大学主修经济与政治。他偶然读到《红星照耀中国》,书中关于红军翻雪山、过草地的记述令他震撼,“那么苦,却始终想着往前走”,那一刻,红军的身影,让他看到了一个理想社会的风貌。接连读了相关的书,他心里的种子慢慢发芽:想亲眼看看书里写的那些地方。

他的人生轨迹就是香港与内地紧密相连的缩影。郑镇炎的父母于1949年前从深圳移居香港。1951年,他在香港出生,是家中六个兄弟中最小的孩子,自幼热爱运动。大学毕业后,他曾在《香港商报》任记者,走遍香港的大街小巷。1981年赴法国波尔多大学游学时,他三次参加百公里长跑。1997年香港回归后,他选择北上东莞工作20余年。亲眼见证珠三角的发展,他更加渴望了解祖国的广袤土地,“尤其想看看红军走过的那些地方如今是什么模样”。

行走也早已成为他的“基因”。1996年,郑镇炎独自徒步美东阿巴拉契亚小径一千公里;2017年登上非洲乞力马扎罗山;2018年在哈萨克斯坦与尼泊尔完成两次六十公里越野马拉松。那时,他读到《两个人的长征》,心里就想:“外国人都可以走,我们中国人为什么不能走?”

2020年退休后,郑镇炎开始为重走长征路做“热身”准备。2022年,他徒步欧洲五国,行程1500公里,并将这段经历写成书;2023年挑战川藏线,全程2160公里,顺利翻越高原雪山;同年秋天,在敦煌戈壁参加108公里慈善行,经历零摄氏度以下的沙漠寒夜。所有磨炼,都是为了重走他心中那条早已描绘千万遍的路。“我崇敬红军,他们‘万水千山只等闲’。”2024年秋,他终于背起行囊,从于都出发,向信仰奔赴。

传承:山河巨变中的精神回响

一路走来,郑镇炎不仅重温了历史,也看见了新时代的中国。

“几乎每天,都有人伸手相助。”在六盘水,一名网友邀他去家中过春节;在红原县,卖棉衣的藏族同胞硬塞给他几双厚袜;在贵州山区,他于风雪中坐在一户农家院前休整,一个孩子向他递来一杯热茶;在若尔盖县,他意外遗落手机,老板冒着风雪追来归还……郑镇炎在日记中写道:“这份亲切感和安全感,是国家进步的最好证明。”

那面风中猎猎作响的红旗,成了路途上一道醒目的风景。开车经过的人见到,或是停下来想载他一程,或是从车窗里递出水和食物。他拒绝搭车,他接受善意。人们总说“大爷,您辛苦了,我们佩服您”,还有人说“您是个有信仰的人”。

在行进中,他亲眼见证了新时代的山河巨变——90多年前红军走过的山间险径,如今多被修成了平整的公路;当年人烟稀少的偏远村寨,如今很多也通了电、有了信号。在甘肃,他看到政府盖的保障房整齐排列;在广西,他听到村民讲国家新农合医保承担了他们大部分治疗费。他一路穿过40多条山间隧道,最长的一条在贵州,六公里,他走了两个小时,心中想到的是红军当年山行的艰难,“现在国家把路修到了山里,也把好日子修到了老百姓的心里”。

他也看到了和谐社会的理想风貌。一路上他极少遇到争执,却处处可见善意。他走过许多少数民族聚居地,看到许多人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笑容。沿途不少陌生人主动邀他到家里吃饭、住宿,还有人特意在路上等他,要陪他同走一段路。这些温暖的瞬间,照亮了他的六千公里。他感慨:“我们的政府在农村做了许多工作,真正贯彻了执政为民的理念。”

他在固原二中亲眼看到了长征精神的传承。这所学校每年清明组织学生徒步108里路去任山河烈士陵园祭奠先烈,至今已坚持30多年,他感动得当场和朋友一同捐出一万元,“年轻一代要传承红军长征的精神,有机会的话只走一段路也好,学生能记得革命烈士,比什么都重要”。

他的行走也充满了仪式感与敬畏心。每到一座红军纪念碑,他都会停下来默哀一到三分钟。“看着纪念碑上的字,就想起那些牺牲的红军战士,他们太不容易了。”他说:“没有红军的牺牲、没有长征的胜利,就没有我们的今天。”

许多人曾问起他是否想过放弃,他的回答永远坚定:“我知道我一定会完成。就算受伤,回家治好,也会回来继续走。”支撑他走下来的,并非单纯的意志力,而是一种更深层的力量——热爱。“我走长征路,就是源于我对红军的崇拜,我想通过徒步来学习红军的精神。没有这份热情,靠体能、靠意志,很难坚持这么久。”

2025年10月18日的晚上,郑镇炎抵达吴起县,住处距离中央红军长征胜利纪念碑仅几百米。他激动得彻夜难眠。次日清晨,中央红军长征胜利到达吴起90周年纪念仪式举行,他站在纪念碑前深深鞠躬,并脱帽默哀三分钟。那一刻,他的6036公里终于有了归宿。

2025年11月1日,当羊城晚报记者在深圳对他的采访进入尾声时,窗外夕阳缓缓落下,他将那面红旗叠好,仔细放入背包。对他而言,这段旅程已不只是行走,更是一场与信念的对话。“红军长征两万五千里,我只走了六千多公里,他们走山路,我走公路,条件好了太多。但我用自己的脚踏过他们走过的土地,用自己的眼看到他们用生命换来的好日子,我这辈子值了,此生无憾。”

对话

郑镇炎:以脚步致敬历史

羊城晚报:作为一名香港人,您为何选择以徒步形式重走长征路?

郑镇炎:我上大学时就对国家发展格外关注,偶然读到《红星照耀中国》,书里描写了红军长征的壮阔历史,还有延安朴素团结的风貌,给我很大震撼。对我们这些在香港长大、早年对内地不甚了解的人来说,这本书是认识祖国的重要读物,从那时起,我就想更多了解这片土地。

后来看到《两个人的长征》,知道连两个在中国工作的英国人都能走这段路,我心里就生出一个念头:应该亲自去走走。不过,长征路的难,在于它是对体能和意志力的极大考验,我一时难以找到志同道合的同伴,最后决定独自出发。

其实在路上我遇到过很多开车、骑车重走长征路的人,但徒步的几乎没有。红军当年经过的不少地方现在依然人烟稀少,没有住宿、吃饭等配套服务,对徒步者来说是现实挑战。但我就是想以最贴近历史的方式体验,所以始终坚持用双脚丈量,至于路上的困难,我没想太多,先出发,边走边解决。

羊城晚报:250多天风雨兼程,横跨十省区,您眼中的“长征路”是什么模样?

郑镇炎:在这段征途里,我看到了自然的艰险,更看到了人心的温暖与国家的巨变。

自然的艰险,跟当年的红军比是根本不值一提的,他们要面对敌人围追堵截、缺衣少食,我能住民宿、冲热水澡,已经非常知足了。

让我动容的是沿途百姓的淳朴善良。帮助我的人都说我“是个有信仰的人”。其实他们心里也藏着“长征情结”,这份不设防的善意,比什么都暖。

我还亲眼见到了祖国的发展巨变,民族关系的融洽,社会和谐又安全。这些见闻让我格外触动,也更觉得有责任把长征历史和精神多向香港同胞讲讲。

羊城晚报:您的壮举在香港引发热议,如今,完成这段“长征”归来,您最希望向香港社会传递些什么?

郑镇炎:我最想传递的是对长征历史的珍视和对长征精神的传承。现在香港不少年轻人对红军历史了解不多,其实我们不必一味追捧西方的励志故事,长征本身就是可歌可泣的励志史诗。没有长征胜利,就没有抗日战争的胜利,更没有新中国的建立,这段历史值得每一个中国人铭记。

当年红军凭着强大的凝聚力和坚韧不拔的精神走到陕北,这种精神不分年代,始终有力量。我走这6000多公里,原本只是私人的一段追寻,却引发了全社会的关注,这让我觉得很有意义。

我希望香港的年轻人能多了解这段历史,知道我们的国家是怎样一步步从艰难中走出来、发展到今天的,培养家国情怀。接下来我打算把“长征日记”整理出书,要是有收入,就全部用来推广“长征路”,让更多人有机会去看看红军走过的地方,哪怕只走一小段也好。我希望能通过我的经历,让长征精神被更多人弘扬、传承下去,如此,这段路就没白走。

记者手记

信仰不老,步履不停

11月的一个午后,当74岁的郑镇炎出现在深圳书城时,很难想象这位背着灰色双肩包、个头不高、衣着朴素的老人,在十几天前刚刚完成了6036公里的“长征”徒步。

他专程从香港赶到深圳接受羊城晚报记者采访,带来陪伴他“长征”的珍贵物件。69岁退休后,他在五年内完成了学开飞机和走长征路这两件大事。他在自己的书里写:“人要有梦想和热情,只要能做的,不应该受到年龄的束缚。”

在三个小时的受访中,他始终保持着徒步者的专注。他的“港普”虽不标准,却字字恳切,我几次劝他休息,他都笑着摆手:“还不累。”采访尾声,夕阳正好,他说,九年后的2034年正值红军长征出发100周年,若身体还好、意志还在,还要再走一次长征路。

50多年前,有同学赞他身体结实、脚步稳健、内外如一,有不屈不挠的精神;半个多世纪后,他用一场横跨十省区的徒步,为这份青春赠言作出了最震撼的回应。

上一篇:以下是一篇改写后的内容,你可以根据具体需求进行调整: 抗日英雄谱丨那隐匿于永不消逝电波后的身影 在那烽火连天的抗日岁月里,有一群英雄,他们的事迹如同璀璨星辰,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而其中,那些隐匿于永不消逝电波背后的身影,更是展现出了令人惊叹的英勇与智慧。 他们身处隐秘的角落,却以电波为武器,与敌人展开了一场无声却惊心动魄的较量。那一道道电波,仿佛是他们坚定意志的传递,穿越重重阻碍,将重要的情报送达后方,为抗日的胜利贡献着不可磨灭的力量。 他们在黑暗中默默坚守,每一次按键都承载着国家的安危和民族的希望。

下一篇:以下是一篇改写后的内容,你可以根据具体需求进行调整: 抗日英雄谱丨那隐匿于永不消逝电波后的身影 在那烽火连天的抗日岁月里,有一群英雄,他们的事迹如同璀璨星辰,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而其中,那些隐匿于永不消逝电波背后的身影,更是展现出了令人惊叹的英勇与智慧。 他们身处隐秘的角落,却以电波为武器,与敌人展开了一场无声却惊心动魄的较量。那一道道电波,仿佛是他们坚定意志的传递,穿越重重阻碍,将重要的情报送达后方,为抗日的胜利贡献着不可磨灭的力量。 他们在黑暗中默默坚守,每一次按键都承载着国家的安危和民族的希望。

相关内容

硬核又温暖,杭州“六小龙”...
“乌镇网事·光明观察”系列述评一年一度的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如约...
2025-11-08 15:33:54
中国记者节丨这一次,镜头转...
今天是第26个中国记者节我们将镜头转向自己讲述采访路上的热血与坚持...
2025-11-08 15:32:48
以下是一篇改写后的内容,你...
在抗日的烽火岁月中,“永不消逝的电波”背后有着无数英雄的身影。李白...
2025-11-08 15:31:53
广州地铁二十二号线后通段进...
近日,广州地铁二十二号线后通段西塱站、芳村站顺利完成调度指挥权、属...
2025-11-08 14:25:19
以下是一篇改写后的内容,你...
在抗日的烽火岁月中,“永不消逝的电波”背后有着无数英雄的身影。李白...
2025-11-08 14:24:18
AI视频|绿电点亮全运梦想
粤北山区回龙小学的“小发明家”张莉幸,心中藏着一个炽热的全运梦想。...
2025-11-08 13:26:53
以下是一篇改写后的内容,你...
在抗日的烽火岁月中,“永不消逝的电波”背后有着无数英雄的身影。李白...
2025-11-08 13:25:53
【理响中国·文化旗帜】实现...
编者按:2023年10月,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正式提出并系统阐...
2025-11-08 12:27:27
以下是一篇改写后的内容,你...
在抗日的烽火岁月中,“永不消逝的电波”背后有着无数英雄的身影。李白...
2025-11-08 12:25:51

热门资讯

硬核又温暖,杭州“六小龙”乌镇... “乌镇网事·光明观察”系列述评一年一度的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如约而至。11月7日下午,在峰会主论坛...
中国记者节丨这一次,镜头转向我... 今天是第26个中国记者节我们将镜头转向自己讲述采访路上的热血与坚持分享新闻背后不为人知的故事记者们想...
以下是一篇改写后的内容,你可以... 在抗日的烽火岁月中,“永不消逝的电波”背后有着无数英雄的身影。李白等同志以电台为武器,在敌人的眼皮底...
广州地铁二十二号线后通段进入运... 近日,广州地铁二十二号线后通段西塱站、芳村站顺利完成调度指挥权、属地管理权及设备使用权的移交工作,正...
以下是一篇改写后的内容,你可以... 在抗日的烽火岁月中,“永不消逝的电波”背后有着无数英雄的身影。李白等同志以电台为武器,在敌人的眼皮底...
AI视频|绿电点亮全运梦想 粤北山区回龙小学的“小发明家”张莉幸,心中藏着一个炽热的全运梦想。这个梦想飞跃了港珠澳大桥、广州奥体...
以下是一篇改写后的内容,你可以... 在抗日的烽火岁月中,“永不消逝的电波”背后有着无数英雄的身影。李白等同志以电台为武器,在敌人的眼皮底...
【理响中国·文化旗帜】实现精神... 编者按:2023年10月,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正式提出并系统阐述了习近平文化思想,在新时代新征程...
以下是一篇改写后的内容,你可以... 在抗日的烽火岁月中,“永不消逝的电波”背后有着无数英雄的身影。李白等同志以电台为武器,在敌人的眼皮底...
喜迎十五运,燃动粤社科 | 文... 秋尽立冬始,美好正当时全运东风至,盛事启新章十五运的脚步日益临近,全民健身与文化自信的热潮在南粤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