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8日,“2025内容创作者嘉年华”在广州启幕,随之发布的广东首个内容创作者发展扶持政策包,为全球内容创作者送上“大礼包”。
其中,广州天河、越秀、海珠、黄埔、白云、南沙六区的政策尤为亮眼。它们并非千篇一律的简单复制,而是深度结合了各自的产业基因、资源禀赋与发展愿景,推出了一套既有侧重、又互相补充的“组合拳”,形成了“百花齐放”的良好局面,系统性支撑创作者从“落地生根”到“枝繁叶茂”的全过程。


资金雨
在广州此次的政策包中,“真金白银”的投入是最直接、最有力的信号。各区通过设立专项奖励资金、补贴、奖补等方式,为优质内容的孵化与破圈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海珠区在资金激励上目标明确,力度空前。其推出的《关于支持互联网优质内容创作的若干举措》明确提出,每年投入4000万元专项资金,构建“数字文娱、数字营销、游戏电竞+版权”的“3+1”政策支撑体系。
其中,对内容创作企业的年度奖励最高可达300万元,对宣传“海珠故事”的单一优秀作品最高奖励35万元,同时对文化出海重点企业及作品最高给予40万元的补助。

如果说海珠区的政策体现了“广谱性”激励,那么黄埔区的扶持则展现了在特定赛道上的“精准性”重奖。
黄埔区发布的“文旅+版权20条”措施,对标杆性作品和项目开出了令人瞩目的奖补额度。例如,对票房达到30亿元且获得“五个一工程”奖的电影作品,在叠加省级政策后,企业最高可获4000万元的补贴。
在游戏领域,对年度营业收入达到5亿元以上的原创网络游戏,最高给予1000万元奖励。即便在新兴的微短剧赛道,也对分账收入50万元以上的作品,按收入1%给予出品方最高15万元奖励。这套资金组合拳,清晰地传达了广州鼓励精品、打造爆款的决心。
空间场
除了真金白银的投入,广州各区更通过前瞻性的空间规划与生态构建,为内容创作产业“筑巢引凤”,无论是在物理空间上的布局,还是在产业生态上的融合,都为创作者提供了广阔的施展舞台。
天河区作为广州的数字经济核心区,其空间战略极具代表性。它正着力构建“一城双核”的产业发展格局,并规划了总面积约10万平方米的产业集聚区,以超甲级写字楼和花园厂房式建筑等多形态空间,精准匹配从内容制作、直播互动到办公运营、创意孵化等多场景需求,致力于满足“从初创团队到头部企业的全周期扩展需求”。
海珠区则聚焦于“生态谷”的建设,以琶洲片区为核心,打造互联网优质内容创作基地集群,提供35万平方米的产业空间,并鼓励基地配套共享拍摄场景、直播间等设施,对提供配套设施的基地年度最高奖励80万元,从硬件上降低创作成本。

而白云区的优势在于其深厚的产业土壤与内容的深度融合。它全力打造“直播选品+内容创作+品牌孵化”的数字生态圈,依托区内服装、化妆品、皮具等传统优势产业,将内容创作直接嵌入庞大的供应链中。
这种“即插即用”的模式,让创作者在白云区不仅能找到创作的空间,更能直接触达产业资源,实现从内容到商业的快速变现。
服务包
如果说资金和空间是吸引创作者的“硬件”,那么全方位、全流程的服务体系则是让他们安心创作、长远发展的“软件”。广州各区在此方面下足功夫,致力于营造一个宜居宜业的优越软环境。
越秀区构建的“1+3+N”自媒体矩阵,其核心正是覆盖“从新手入门到资深进阶的全阶段需求”的服务体系。该体系打造了从技能培训、场景支持、合规服务到版权保护、数据分析的全流程支持。
更为贴心的是,越秀区为符合条件的人才发放“越秀高端人才VIP卡”,持卡人可在人才入户、子女入学、住房保障等多个方面享受综合服务,解决了创作者的后顾之忧。
天河区的服务则更具平台化和专业化特色。它大力引进广州市游戏行业协会、广州市自媒体协会落户,并设立“天河区游戏产业服务中心”和“天河游戏版权工作站”,围绕企业全生命周期发展需求,建立全流程服务体系,让专业的人来办专业的事。
南沙区的“八大工程”则将服务覆盖面扩展到极致。其中“政务服务增效工程”直接优化审批流程,针对企业演出场地调整为100平方米且可共享使用,从业人员人数为5人,创设了大湾区最优的审批条件。

同时,“创作人才乐居工程”为引进和培育的各类内容创作者连续发放30个月生活补贴,真正践行了“以年轻的城服务年轻的人”的理念。
海珠、黄埔的“资金雨”,天河、白云的“空间场”,越秀、南沙的“服务包”,广州六区的政策并非孤立存在,而是共同编织了一张支持内容创作者发展的立体网络。
这套政策组合拳,既有直接的资金刺激,也有长期的产业生态培育;既关注企业的宏大叙事,也关怀个体的细微需求。这清晰地表明,广州正以最大的诚意和系统的布局,欢迎全球内容创作者在此汇聚,共同将这片热土打造为“内容新质生产力的第一试验场”。
南方+记者 洪钰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