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陈亮 实习生 欧阳淑桢
87年前,日军的轰炸让广州硝烟弥漫、建筑成墟。如今,一本跨越山海的德国相册、一组尘封的姐弟日记、一封泛黄的外籍教授家书,在繁荣和平的广州“相聚”……8月26日,由中山大学博物馆校史馆主办,中大哲学系暨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所协办的“废墟中的广州 抗战中的中大”专题展览在中大校史馆开幕。
恰逢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这场展览用400余张历史照片、20余件珍贵文物,将1938年广州沦陷的苦难,以及中大作为“抗日大本营”四易其址的坚守娓娓道来,让烽火岁月里的抗争与新生,在今时今日触手可及。
展览分为“山河破碎中大劫难”“文艺抗战笔剑同仇”“投笔从戎武装抗战”三个单元,并特设专题展区“废墟中的广州”。20余件日记、相册、信封、书籍、档案与战争实物,400余张历史照片既是日军的侵略罪证,亦为中大人于国难中文艺救亡、武装抗敌之不屈精神的见证。
“本展览是纪念一座城市和一所大学的劫难与新生。在磨难中,我们迎来了新的生命。”中大博物馆校史馆馆长吴重庆表示。这些曾散落于异国地下室、旧书肆的文物,如今不再是孤立的历史碎片,它们诉说着战争的残酷,见证着城市的重生,更传递着一个信念——唯有铭记历史,才能守护未来的和平光芒。
其中,《Canton in Trümmern》(《废墟中的广州》)是一本记录了87年前广州被日军轰炸的相册,也是本次展览的核心展品之一。这本含有365张黑白照片的相册,藏着一段跨国归乡故事。
2023年,德国青年奥斯卡·莱贝克整理父亲——著名摄影师罗伯特·莱贝克(RobertLebeck,1929-2014)遗物时,在地下室发现了这本尘封的相册,其中的照片内容触目惊心。今年7月,他跨越重洋,将这本相册从德国带到广州,捐赠给中山大学博物馆(校史馆)。
展览上还有一组与《废墟中的广州》相呼应的抗战老照片。8月7日,侨居美国旧金山的关匡民看到了奥斯卡捐赠相册报道后,决定将其珍藏多年的72张抗战照片捐赠给中山大学博物馆(校史馆)。
“这组照片分两部分,一部分是中国空军袭击日本的飞机后,当地居民在中山石岐一带抬飞机游行的场景;另一部分是后来日军报复性轰炸广州的惨状。这两批照片其实有很大关联。”吴重庆介绍道,两组珍贵的历史照片,共同展现了1938年广州沦陷后的“至暗时刻”。
若说照片是历史无声的见证,那么中大员生林蕙仙、林本棫、林本朴三姐弟的日记,则为展览注入了有温度的历史细节。这组7月刚从新加坡旧书店辗转归藏到中大的日记,记录了三姐弟1938-1943年间辗转虎门、香港、云南澄江、粤北坪石的求学与避难经历。
日记中,林蕙仙记录下广州沦陷前“愕然良久,知我粤亦将不免浩劫矣”的紧张;撤退香港时,她写下在逃生的汽车上“无立足之地”“几为窒息”,待到蛇口,“码头为塞”的仓皇;赴云南澄江求学途中,火车驶过中越界桥,看到中国国旗时,满车师生“高唱国歌、校歌”“血液沸腾”的振奋……让读者仿佛亲历那段艰苦岁月。
“14年抗战是中华民族的史诗,是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斗争的史诗,也是一部活着的、可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激发世界人民大团结的史诗。”吴重庆表示,中大校史馆将以此次展览为基础,继续深化馆藏建设,为未来纪念抗战胜利特展做好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