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云金丝”归故里!2000 尾唐鱼重归白云山,这是生态保护的重要举措。唐鱼曾因环境变化而濒危,如今重回白云山,犹如激活了山林的生态“晴雨表”。它们的回归不仅是物种的延续,更是生态系统平衡的体现。这一行动彰显了对本土珍稀物种的重视与呵护,让白云山的生态环境更加丰富多样。随着唐鱼的回归,山林中的生物链得以完善,为其他生物提供了更好的生存空间,也为人们展现了生态修复的希望,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动写照。
文、图/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孙牧 实习生 李彦彤 通讯员 汪张跃
“消失的‘白云金丝’回家了!”5月16日上午,侨众齐心·绿美同行——绿美基金捐赠仪式暨唐鱼重归白云山活动在白云山梅花谷举行,2000尾唐鱼被放归至首次发现地白云山溪流。活动中侨胞捐赠40万元支持“绿美广州”建设事业。这一活动不仅标志着“白云金丝”重回故土,也见证了海外游子反哺家乡的深情。
唐鱼属于鲤形目鲤科唐鱼属,分布于我国华南地区和越南东北部,最早发现于广州市白云山的溪流中,中国学者林书颜依据广州白云山的标本定名,又因为它的体侧有一条金色纵带,故得名“白云金丝”。据华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赵俊介绍,唐鱼对生境变化极为敏感,是重要的生态环境指示物种,常分布于水体清澈、水流平缓的山涧溪流中,对水质、温度、光照及底质(如砂石)要求极高。
作为华南山涧溪流的常见物种,随着城市化进程,唐鱼野外种群在1998年被宣布灭绝,并被列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2003年从化山溪意外发现的野生种群,让这一“活化石”迎来转机。通过建立专属保护区,唐鱼人工种群已恢复至8万余尾。
“唐鱼是白云山生态修复的‘晴雨表’。”赵俊指出,其栖息地恢复将带动两栖类、鸟类等40余种生物重返山林,实现“保护一个物种,修复一片生态”的目标,“唐鱼野生的环境里也不可能只有一种鱼,而在白云山这里,我们观察到罗非鱼对它将构成较大的威胁,我们会进一步跟踪监测,通过后续措施减少罗非鱼和其他外来物种对唐鱼的影响。”
白云山管理局李宏强处长告诉记者,白云山对梅花谷的溪谷进行了生境修复,充分利用原生态的溪涧,减少人工干预,营造浮游生物生长条件,创造唐鱼繁殖和躲避场所:“如今,梅花谷唐鱼保育栖息地,溪水平缓、水质清澈、水草丰美,放归的唐鱼可以快速适应它们原本的家园,并在此繁衍生息。”白云山还专门打造了“白云山唐鱼自然教育径”,通过科普展示牌、扫码听讲解等方式,传递生物多样性保护理念。
“白云金丝”不仅牵动生态学者的心,更承载着海外侨胞的乡愁。侨胞们以极大的热情支持着“绿美广州”建设事业,专门向市慈善总会捐赠了40万元,用于白云山唐鱼保护和同心林种植。
近年来,广州市不断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力度。目前,全市已划定生态保护红线面积达1429.15平方千米,规划建设自然保护地75处。第二次野生动物资源本底调查记录到陆生脊椎动物457种、维管植物3516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