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人数看,竞争激烈需提升自身水平;名额方面,了解各学校招生计划,争取更多机会;分数维度至关重要,需制定合理学习计划,提高各科成绩;政策上,熟悉中考政策变化,如加分政策等,合理利用。同时,注重基础知识巩固,多做真题,提升解题能力和应试技巧。要保持积极的学习态度,合理安排时间,克服困难,不断努力,增加“上岸”普高的几率。
广州进入中考人数持续攀升时代,今年再增1万人,增在哪些区?名额分配是中考最大“福利”政策,11区获得名额“上岸”普高的几率有何不同?11区普高最低录取分可相差上百分,不同区考上普高的难易有多不同?而小学与初中强相关,在哪里买房读书大有讲究。“隽言教育”从考生人数、名额几率、各区分数、入学政策等全方位视角,倒推如何系好“买房”这第一颗求学路上的“纽扣”,让娃的升学路顺畅一些。
背景:广州中考进入考生人数持续攀升时代
广州正处于长达十几年的中考人数持续上升时代。
过去5年,广州中考人数从8万多人上升到近14万人。2021年开始,广州中考人数逐年攀升,普高学位供给紧张。2022年中考人数比2021年增2万人,2023年增1.3万人,2024年增5000人达到12.9万人,2025年约13.9万人、增1万人。
未来9年,广州普高学位都将处于供应紧张状态。广州市教育局数据显示:2023年广州小学入学人数27.2万人,较2022年多了约6万人,达到“入学最高峰”;这27万人的入学高峰将逐年向后续年级传导,预计2029年迎来初中入学高峰年,初中总体在校生人数高峰将出现在2031年;预计2032年迎来高中入学人数高峰,高中总体在校人数高峰将出现在2034年。也就是说,从现在到2034年,中考人数都将逐年攀升。
过去几年,广州一直努力增加普高学位供给,2024年增加1万普高学位,2025年市教育局承诺将再增1万。但面对长达十几年的中考人数攀升,学位提升是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从无到有、从有到优,需要财力、需要时间。
维度一:考生增加在哪些区
细化分析中考人数增加在哪些区,非常重要。
广州11区的教育基础强弱、资源丰俭、经济地位、人口结构、财政能力等都有所不同,决定了不同区的教育现状、教育潜能各不相同。所以需要具体分析哪些区考生多、增幅大,而不同区对考生的消化能力、能提供的教育资源也是不同的。
名额分配基本可以理解为户籍生“上岸”普高的最大“福利”。因为只要在同一初中有三年完整学籍的应届户籍生(含政策照顾),即自动享有名额生资格,不必自己报名,中考系统自动认证。因此,各区名额生人数的增减基本可视为该区中考考生的变化。
羊城晚报记者统计发现,今年全市符合名额分配资格的考生为102785人,2024年是92262人,增加了10523人。
2025年5个区的名额生人数突破万人,而2024年只有2个、2023年只有1个。分别是:番禺14535人、增城13022人、花都10560人、白云10773人、天河10027人。6000人以下的只有2个区,分别是从化5998人和荔湾5817人。
再看变化,今年所有区的名额分配考生都增加。增加最多的是增城,增2060人;其次是黄埔增1356人;随后是白云增1186人,花都增1131人,番禺增1121人,从化增996人,南沙增929人,天河增868人;增幅较小的是老三区,越秀增329人,荔湾增288人,海珠增278人。
分析数据可见,增幅最大的区都是周边区域,传统中心城区增长势头没有周边区域强劲。尤其需要注意的是增城和花都,基数大、增幅大,传统教育基础又比较薄弱,再面临考生的高增长,挑战较大。
对于番禺、白云、天河来说,虽然考生人数也破万,但这三个区长期以来都是人口导入大区,且这三个区的GDP在广州位于前列,可能有更大的转圜余地应对考生的增加。
维度二:名额率荔湾番禺最高、黄埔增城南沙较低
2025年,全市符合名额分配报考资格考生数102785人,名额分配计划27794个。全市名额生获得名额的几率为27%,即约3.7个学生竞争1个名额。
简单来说,“名额分配”就是优质高中将50%的招生名额随机平均分配给全市的初中,让考生以该校过往三年录取平均分降低40分的成绩录取。所以是中考最大的“福利政策”,没有之一,也是户籍生“上岸”优质普高的最主要途径。
省市属学校的名额全市初中平均分配,但区属普高的名额只在区内分配,因为每个区参与名额分配的区属普高数量和考生数量各不相同,因此各区名额率也有所不同。
2025年,广州11区考生获得名额的几率从高到低排序为:荔湾 37.87%、番禺 35.47%、越秀30.97%、海珠30.13%、从化28.03%、天河26.46%、白云24.63%、花都24.23%、黄埔20.48%、增城 20.38%、南沙 20.03%。
2024年,广州11区名额率从高到低排序为:番禺37.0%、荔湾36.0%、越秀31.1%、从化29.0%、海珠27.8%、花都26.6%、天河26.5%、白云26.2%、黄埔22.8%、增城22.8%、南沙21.3%。
2023年,11区名额率从高到低排序为:番禺35.8%、荔湾34.5%、从化31.9%、越秀29.8%、花都26.9%、白云26.8%、海珠25.4%、天河25.3%、增城25.0%、黄埔19.5%、南沙16.9%。
对比发现,荔湾和番禺一直是户籍生靠名额分配考入普高机会最大的区,而且今年荔湾超越番禺;越秀、海珠、从化紧随其后,都高于全市平均几率;天河、白云、花都、黄埔、增城、南沙低于全市平均几率。
维度三:11区考上普高难易不同
广州11区能考上普高的最低分也是不同的。
2024年,11区公办普高最低录取分数分别为:越秀622分、海珠622分、天河610分、荔湾608分、黄埔542分、番禺542分、白云542分、南沙542分、花都542分、增城542分、从化502分。分差可以达到100多分。
维度四:义务教育阶段招生政策变化
还有一个重要维度,是出生人口下行后的义务教育阶段招生政策的变化。
今年4月,广州11区先后出台义务教育阶段招生细则显示:南沙区非户籍人士买房送学位;学位需求压力向初中传导;即便入学人数减少,优质学校的学位依然被追捧,天河区教育局发布华阳小学、龙口西小学、天府路小学、体育东路小学兴国学校、旭景小学等13所小学的招生预警。
而且,随着入学高峰向初中转移,在目前的升学政策下小学学位与初中就读范围依然存在“强关联”关系,未来区域教学质量会成为竞争点,单个学校的竞争或会成为学区之间的竞争。
综合分析:整体教育格局和个人情况
综合分析以上4个维度,学位房依然是求学路上的“第一颗纽扣”,在哪个区域买房、读书,依然对孩子的升学道路有重大影响。
从近几年的综合表现来看,广州教育格局处于东部崛起、中心区域平稳、周边区域攀升、个别区域波动起伏的动态变化之中。
对于黄埔来说,经济与科技实力强劲,新兴产业聚集,人口与生源素质优势将逐步显现,近年来教育投入大、新学校多。黄埔教育“弯道超车”势头明显,假以时日必将成为广州教育的重要力量。
天河需要在提质与增量之间做好平衡。未来近十年,初中、高中学位还面临一段长时间的紧缺。但天河已经没有土地优势,相当部分成熟甚至知名的学校面积小、学生多。虽然天河外国语学校、广州中学已经在建新校区或扩建校区,但面对未来汹涌的“中学潮”,天河需要更多地做好初中和高中的布局与提升。
老三区是传统教育强区,但从“残酷”角度来说,老三区恐怕得奋起抗争“没落贵族”的“命运”。2024年中考,荔湾遇冷、海珠“腰空”、越秀“老本”之外需寻“新功”。
对于白云和番禺来说,人口多、经济强、生源众,也许更需要的是增强本区教育的实力与吸引力。同时,包括南沙、花都、增城、从化等区,需要处理好“本地和尚”与“外来和尚”之间的关系。
对于家庭的升学布局来说,首先要先下手为强。虽然小学入学人数有所下降,但学位高峰向初中传导,预计未来学位预警也可能向初中传导。近年来,广州大部分行政区出台的学位预警政策,规定学位紧张的学校一般采取按购房时间、先到先得的政策确定入学资格。因此,家长根据工作地点、通勤条件、心仪学校判断确定上学区域之后,早日筹谋筛选,早日买房落户,是入读心仪学校的“最佳保险”。
其次,购买学位房不能只顾小学不顾中学,要“打包”考虑小学、初中甚至高中的入学需求。从“小升初”来看,有的区(如越秀区)是划片区多对多摇号,有的区(如天河区)是对口直升,不同区学位房对应初中的确定性大不相同。学位房买在哪个区,关系着中考能否“薅羊毛”——利用名额分配“成功上岸”普高。
此外,家长们对于“学位房”的理解需要更宽泛一些,除了学位也要考虑校外教育资源。
“家住增城,孩子的美术课、数学思维课在越秀区上,英语口语、击剑、棒球课则在海珠区上。”一位家长向记者表示,由于自家附近的教育资源质量一般,他不得不花更多时间和精力带孩子到更远的机构上课。
选择在哪个区域购房读书,也要综合考虑该区域的发展前景和人才聚集趋势,建议不要依靠刻板印象选择,应详细了解区域变化后再做决定。
文|记者 蒋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