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夏后,运动需谨防动作变形致伤。首先,要做好热身,活动关节,提升肌肉温度,避免突然剧烈运动拉伤。其次,选择合适的运动场地和时间,避免高温时段在烈日下运动,以防中暑。再者,控制运动强度和时间,循序渐进,避免过度疲劳。比如跑步,开始可慢走热身,逐渐加速,每次运动 30 分钟左右为宜。最后,注意运动后的放松,通过拉伸等方式缓解肌肉紧张,减少运动损伤风险,让运动更健康、安全。收藏此指南,让夏天的运动更科学。
羊城晚报记者 李可欣 通讯员 杜慧中 刘睿
随着气温逐步攀升,广州市也迎来了真正意义上的夏季。热浪之下,晨练、夜跑的人群明显增加,户外骑行、徒步等活动也日益火热。然而,炎炎夏日里运动,既是锻炼身体的良机,也潜藏着诸多健康隐患。记者近日采访了多位运动医学与康复专家,为市民整理出一份实用的“入夏运动指南”。
谨防“动作变形”带来损伤
“夏季运动,汗液大量流失,导致体内钠钾电解质平衡紊乱,从而影响肌肉控制,增加关节损伤的风险。”广州正骨医院康复医学科主治医师陈世通接受采访时特别提醒。
据陈世通介绍,高温环境下,体能下降和电解质失衡使肌肉的协调性变差,常见如膝关节、踝关节扭伤,甚至足底筋膜炎等问题频发。“这种情况在运动后期尤为明显,比如足篮球比赛的末段,运动员动作变形而受伤的概率大幅增加。普通人在夏季徒步、骑行、夜跑时也面临类似风险。”
他特别提醒,有慢性关节病的人群,虽然关节退行性病变与季节变化关系不大,但在运动前仍需充分热身,“像职业球员上场前场边热身的做法,普通市民也值得借鉴,通过激活肌肉和促进关节液循环,降低运动损伤风险。”
关于适合夏季的运动方式,陈世通建议:“应避开10点至16点的高温时段,最好选择清晨6点到8点或17点之后。”他还强调,夏季运动时水分补充要充足且科学,适量饮用淡盐水或功能性饮料可以有效防止电解质紊乱。
选对时间、装备、补水缺一不可
夏季户外徒步、骑行广受欢迎,但稍有不慎,便可能因中暑、滑倒等意外导致运动受伤。广州市干部和人才健康管理中心运动管理科主任栾军强调,要合理安排运动时间。栾军建议避开上午10点至16点的高温时段,如必须中午出行,要缩短运动时长,并每30分钟休息5到10分钟。
高温运动不仅带走水分,更伴随重要电解质的流失。广州市干部和人才健康管理中心运动管理科学科带头人王明义表示,钠、钾、钙、镁等矿物质在汗液中大量流失,若不及时补充,可能引发抽筋、头晕、心律失常等症状。因此,他建议,夏季运动时,除了补充清水外,还应适当摄入电解质饮料,特别是在高强度或长时间运动后。
穿着与装备也至关重要。“衣物应选择透气速干面料,骑行时佩戴防风眼镜,晴天运动需戴上太阳镜防紫外线。”栾军补充道。徒步者应穿防滑登山鞋并携带登山杖,骑行者则需检查车辆刹车、胎压和链条,并佩戴符合安全标准的头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