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关税战中,外贸企业面临着巨大的阵痛。成本上升,进口原材料价格上涨,挤压了利润空间。出口产品价格受影响,竞争力减弱,订单减少,企业营收下滑。一些企业甚至面临生存危机。
然而,外贸企业也在积极突围。通过优化供应链,寻找更具成本优势的原材料供应地;加强技术创新,提升产品附加值,以应对价格竞争;拓展新兴市场,降低对单一市场的依赖;加强内部管理,降低运营成本。同时,政府也出台相关政策支持,帮助企业渡过难关,推动外贸企业在关税战的环境下实现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
特朗普发起所谓“对等关税”已近一个月,在这股席卷全球的经济风暴中,珠江入海口这片热土正经历着考验。作为“世界工厂”的神经末梢,东莞三万家外贸企业如同浪潮中的礁石,既承受着冲击,也折射着时代的光芒。
近日,记者前往东莞,探访当地外贸企业的一线情况。
在“世界工厂”东莞,民营中小外贸企业支撑起了这座城市的实体经济发展,这也是最早把握改革开放机遇的一座城市。
“我们外贸企业一直在咬牙坚持着,和国家大局同频共振。”烨通鞋业创始人施芳说,在商场博弈的过程中,他们始终跟随国家导向,绝不让步。在他们的坚持下,现在已经有部分美国客户松口表示可以恢复生产,并且所有成本由美方自己承担。
“有阵痛期,但不会太久。我们已经在及时调整开拓新的客户,大概到6月就可以恢复正常了。”施芳认为,现在正是咬牙坚持的时候,他们和员工互相“托举”。员工们喊着“保老板”,而她满心想的,是怎么样让员工继续有班上、有饭吃。
“这是一种责任。”施芳说道。
施芳的工厂正在经历阵痛期,不远处,她的下游合作商许连友也在咬紧牙关。
“危机中会有转机。”许连友说,在东莞开厂20年,经历过不少大风大浪,关关难过关关过。这一次,他们依然有信心。
在许连友看来,这一次的贸易战,倒逼他们主动出击寻找出路,目前不仅开拓了新客户,美线的订单也在逐渐恢复。
跟施芳一样,许连友也笑着说:“即使我们两口子吃不起饭,也要让员工们吃上饭。”
这就是众多民营外贸企业“扛得住事”的韧性。
去年,外贸领域的民营企业创造了“三个首次”。第一个首次,是有进出口实绩的民营企业数量首次超过60万家,达到60.9万家,持续为外贸发展注入新生力量。第二个首次,是民营企业首次成为我国高技术产品的最大进出口主体。第三个首次,是占我国消费品进口比重首次超过50%,同比提升2.8个百分点至51.3%,其中在日化用品、水果等产品中比重超过六成。
这其中,少不了外贸第一大省广东的努力,也离不开千千万万外贸企业的努力。日前,第137届广交会宣布对出口展参展企业按50%减免展位费,再次给广大外贸企业注入信心。
正如记者在工厂一线感受到的:企业稳住气,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风浪再大,依然会抵达下一个彼岸。
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孙绮曼 刘佳宁
图、视频|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汤铭明 邓鼎园
剪辑|梁岚
包装|张惠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