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 200 字简要阐述:
撕掉标签,遵从本性,是一种对自我的释放与回归。我们常常被外界的定义和期望所束缚,忘记了内心真正的渴望。当我们抛开那些刻板的标签,跟随本性而行,会发现生活充满了无限可能。心情好是最好的养生,积极的心态能驱散阴霾,激发身体的活力。不再为他人眼光而活,而是倾听内心的声音,享受每一个当下,这种状态便是养生的真谛。让我们撕掉标签,遵从本性,以愉悦的心情拥抱生活,收获健康与幸福。
您的浏览器不支持 audio 标签。
(⬆️点击收听音频)
本期花地夜读想跟大家聊聊“慢生活”“断舍离”。有意思的是,这些在今天看来依旧很热门的概念,早在2017年羊城晚报《花地》刊发的文章《遵从本性》里就有提到。
作者子沫以辩证的思维分析了这些概念,包括“养生”“家教”“静心”等概念。在她看来,概念只是概念,容易扰人耳目,生活还是要遵从本性,方能身心愉悦。
我跟鸭鸭都算是急性子,一个语速极快,说出的话跟机关枪一样突突突个不停,嘴巴子追不上脑瓜子;鸭鸭则是等不得,以取快递为例,刚收到短信,就迫不及待冲下去拿或者让人直接送上门,“咔嚓”一声撕开,急吼吼地看验货,看自己买的宝贝。
倘若用“慢生活”的概念来看我们两人,那都免不了要批判一番,急啥急,慢是一种姿态,用今天流行的话来说,松弛感。紧绷着的人仿佛“低人一等”。今天分享的这篇文章,简直成了我们两人的“尚方宝剑”,无论快慢,从心而已。“如果是外冲型的性格,尽管冲吧,因为这样会让你更快乐。”
养生就更不用说,这个概念永不过时。文章中提到一人,听闻吃绿豆健康,就赶紧吃绿豆,听闻吃红豆健康,又赶紧吃红豆。殊不知,相比吃啥健康,远不如自己想吃啥吃啥的那份开心来得重要。正如作者所言,心情好就是最好的养生。
遵从本性(2017年10月19日发表于羊城晚报《花地》副刊):
文/子沫
不知何时起,很多东西成了概念。
比如“慢生活”。自从“慢生活”被提出来后,一度成为了时尚名词。很多人在急迫地消耗着“慢生活”,刻意地停,刻意地慢,但节奏被打乱后的更急迫更焦虑。这倒让我想起一位友人的先生。友人提起先生,说他课题研究繁忙,但从不乱节奏,不谈慢也不谈快,只按自己的节奏行事:孩子住院时他陪床,带着红酒,每天喝一小杯,该干什么干什么,不急不乱;开车到外地,到了午睡时间,找个服务区停下,小睡一会再走,好像也没那么急着赶路。
按自己的节奏过日子,这倒真比刻意提“慢生活”强多了,只是有着自己的节奏,任何时候都不乱自己的节奏,这样往往更有效率。
友人说以前先生在大学教书,他们一家人都习惯午睡,有时周末一觉醒来,怎么天都黑了?每每想起她说的场景,总让人乐不可支。当一些节奏成为日常时,便没有了“慢生活”这一说,“慢生活”往往只是个概念,是概念便容易附着些什么,真成了概念,就基本离无趣不远了。说“慢生活”,还不如说该干什么干什么,保持自己的节奏,有定力。
“断舍离”,这好像也成了概念。这个概念有时到了一个偏颇的地步。比如听说有个剧好像叫什么《屋里空无一物》,但是想想,真要空无一物,这种生活有意思吗?真正的“断舍离”不是说什么都不要,而是有选择有放弃,惜物而已。
我理解的“断舍离”,只是买一件东西是因为真心喜爱,因为自己需要,而不是虚荣或面子或是别人拥有了你也得拥有。还是那句老话,萝卜青菜,各有所爱,没必要为概念而概念。一位台湾作家这样描述他的家:我很少去想什么理想的样子,我很爱我窄小狼狈、破破烂烂的家,我爱我的家人。“断舍离”其实与物不相干,还是在心。如果内心密不透风,再空无一物都是没有用的。如果内心清简,美物美器,未尝不是一种锦上添花,乐享其间。
还有,比如“静心”。现在“静心”已成了产业,越来越多很玄的名词,专业的术语,显得很高深。我没去体验过这种像断食一样的静心培训,不知感受如何。我不太相信,经过短短几天的“高价”训练,真能让人静下来?如果没有长久安静的习惯,如果没有一步一步领悟,体验退步、停滞,或者退步后又前进,要达到内心的平静是很难的事。
“养生”,这也是个近些年特别火和概念化的名词。其实,大不了是吃什么,走多少步,快步还是慢步。曾有人说,散步有什么用,要快步走才能锻炼。可是,对于我这个很享受散步乐趣的人,连这点乐趣都要牺牲,那又有什么意思?各人体质不一样,养生的方法对别人有用,对你来说也许无用。
倒想起一位很有活力的友人说:忙就是养生。她能干,喜欢做事情,过得很充实,对她来说忙才是养生。她说家里有亲戚今天别人说绿豆健康,就吃绿豆,明天说红豆好,就改吃红豆……她觉得他们才是活得最不健康的,整天这么紧张地活着再健康又有什么意义,一个人的精气神才更重要吧。
另有一位友人说:“人无辟不要与之交”,因为不真实。比如喝点酒,喝点咖啡,似乎都不健康。她说,要那么“健康”干嘛?我每天早上煮一杯咖啡,可以两眼发光,心情好就是最好的养生。
前两天,一位友人写了关于失眠的文字,看得我直乐,她说自己是容易失眠的人,失眠,就吃片安眠药吧,至于副作用,比起睡一个好觉或是内心纠结,那都是不值一提。人到中年,得学会携带着“问题”前行,与不那么如意的事情同生共长,尽量让自己步态正常,少去纠结……真是可爱的人生态度,懂的人都会会心一笑吧。
还有,“家教”。此教育非彼教育,这是被概念化的教育。见过很多焦虑的家长把教育当成了一个生硬的名词,硬教,认为在外面培训就是教育。我觉得,家庭氛围才是最好的家教,一个和谐安宁懂交流的家庭,教育出来的孩子不可能差到哪儿去。
很多概念,只是概念,却容易扰乱人的耳目。万事还是要依性情而往,遵从本性。如果是外冲型的性格,尽管冲吧,因为这样会让你更快乐;如果是内敛型的,那么就守住内心,往深里走,因为这样才能让你心生愉悦……
本期主播:
孙磊,羊城晚报记者
刘颖颖,羊城晚报记者
本期剪辑:
刘颖颖,羊城晚报记者
本期文案:
孙磊,羊城晚报记者
收听方式:
推荐使用荔枝APP
您还可以在羊城晚报·羊城派、小宇宙、喜马拉雅等平台找到我们。
欢迎搜索 花地有声 关注收听,欢迎在评论区与我们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