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庆坊·名家访谈”聚焦“中国诗词之城”的诗意基因。通过与名家的深入对话,探寻诗词背后的文化内涵与历史脉络。访谈中,名家们分享对诗词的热爱与感悟,解读诗词与城市的紧密联系。从古老的诗词篇章中,挖掘出广州这座城市的文化底蕴和精神特质,让人们更加深刻地理解“中国诗词之城”的独特魅力。这一活动犹如一把钥匙,打开了诗词文化的宝库,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注入新的活力。
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马思泳 通讯员 荔宣
图/通讯员提供
4月29日,“永庆坊·名家访谈”系列活动第十四期在1906科技园扬韬广场举行。本次活动是2025广州市荔湾区全民阅读系列活动之一,以“诗韵永庆·YUE见岭南——解语‘中国诗词之城’的诗意基因”为主题,特邀中国诗歌学会会长、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团委员杨克担任主讲嘉宾。
杨克是中国当代诗坛的标志性人物,其作品以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现代视角蜚声海内外。他创作了《有关与无关》《我在一颗石榴里看见了我的祖国》等13部中文诗集、4部散文随笔集和1本文集,并在美国、西班牙、罗马尼亚等国家出版多部外语诗集,成为国际文坛了解中国诗歌的重要窗口。
杨克代表作《我在一颗石榴里看见了我的祖国》以意象丰沛的语言和家国同构的哲思,展现了中华文明的包容性与生命力。在今年“世界读书日”,该诗入选中国诗歌网“百年十首必读诗”。
诗词焕活街区:从记忆承载到空间活化
在访谈中,杨克围绕“中国诗词之城”的诗意基因展开探讨,从岭南自然景观与人文建筑的双重视角,剖析了诗词如何承载城市的文化记忆。
同时,他以永庆坊“修旧如旧”的改造理念为切入点,强调了历史街区活化中文化符号的重要性,并深入探讨了如何在城市更新中保留“乡愁”与“诗意”。杨克提出,通过诗词、戏剧等文化符号的创造性转化,将赋予旧空间新的生命力。
杨克揭示了诗词作为文化载体在城市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为新时代城市更新与诗词文化传承提供了具有启发性的思路。
诗词赋能湾区:从凝聚共识到文明出海
在探讨粤港澳大湾区的文化凝聚力时,杨克从广府文化的同源性出发,强调了诗词在强化区域认同中的独特作用。他结合自身创作实践,探讨了如何通过提炼大湾区共有的生活意象,构建跨越地域的“湾区叙事”。
此外,杨克以粤剧海外巡演、陶瓷诗画出口为例,探讨了诗词是如何成为岭南文化“走出去”的载体,展现中华文明的柔性表达。
杨克的观点既立足本土文化根脉,又兼具全球化视野,为粤港澳大湾区的文化融合与岭南文化“走出去”注入了创新动能。
“永庆坊·名家访谈”系列活动由中共广州市荔湾区委宣传部、广州新华出版发行集团主办,高地文化承办,以建设荔湾区“城市级活动”文化新高地为主旨,将持续在荔湾开展,成为荔湾文化品牌建设的重要平台。未来,该系列活动将继续邀请更多文化名人和专家学者,就不同主题进行深入探讨,为市民提供丰富的文化体验,推动岭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让更多人了解并爱上荔湾的文化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