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江潮涌处巨轮启新航
珠江潮涌,如时代巨轮的推动,引领着文学的新航程。在湾区这片热土上,众多文学创作者携手并肩,共同打造文学“新高地”。他们以珠江为灵感源泉,书写着湾区的变迁与活力,展现着多元文化的交融与碰撞。从文学作品中,我们能感受到珠江的澎湃力量,也能看到湾区人民的奋斗精神。这一“新高地”的打造,不仅丰富了湾区的文化内涵,更将为文学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让湾区文学在世界文学之林中绽放光彩,引领着文学的未来航向。
2月20日-22日,广东省作家协会第十次代表大会在广州举行
本版撰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孙磊通讯员 邱海军
图/受访者提供
2月20日-22日,广东省作家协会第十次代表大会在广州隆重举行。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广东文学正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更加深刻的人文关怀,书写属于岭南大地的壮丽诗篇。
在南粤大地,文学不仅是文化自信的表达,更是一种精神的召唤。自2019年8月广东省作家协会第九次代表大会召开以来,省作协以改革的精神、创新的姿态,承担“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新时代使命。依托历史文脉,倡导当下关切,聚焦文化赋能,广东文学以打造精品力作为目标,在深扎创作与惠民实践之间书写出了一幅波澜壮阔的“南粤新篇章”,成为中国文学版图中的一抹亮色。
引领时代:创作深扎结硕果
在一封封带着温度的侨批里,作家陈继明描绘出一部潮汕侨商“下南洋”的奋斗史;在开平碉楼的斑驳石墙上,作家熊育群触摸着华侨史的温度;在深圳同乐街的骑楼茶馆里,作家吴君记录下市井人生的百转千回……这五年间,“深扎创作”不再是抽象概念——广东作家走进基层下沉村庄,深扎广东改革开放前沿阵地,以本土重大现实题材为着力点,创作出一批有温度、有深度的新时代扛鼎之作。
经过三年“改革开放再出发”作家深扎创作周期,首批6位深扎作家杨黎光、陈继明、熊育群、吴君、王哲珠、丁燕纷纷交出自己的创作成果:《平安批》《金墟》《同乐街》《寻》《玉色》《等待的母亲》,题材涵盖深圳经济特区建设、揭阳玉器市场、江门侨乡巨变等主题。
过去五年来,省作协全面布局精品创作。先后召开全省长篇小说创作推进会、全省长篇报告文学创作推进会、全省儿童文学创作座谈会、全省新时代乡村题材创作会议、广东省青年作家创作会议等,研究、部署全省重点题材文学创作,形成“策划一批、创作一批、储备一批”的梯次推进格局,让广东文学创作涌动着“书写火热生活、弘扬时代精神”的浪潮。
从《平安批》里一封封侨批的温度到《燕食记》中莲蓉月饼的甜香,从《归潮》里的潮汕文化精神图谱到《时空画师》的科幻想象,广东文学不断实现历史书写与时代聚焦的创新融合,既关注历史与现实的宏大叙事,也体察寻常巷陌的光影叠加。这些作品不仅让读者领略到大湾区焕然一新的社风民貌,还在全国范围内获得殊荣:陈继明长篇小说《平安批》获中宣部第十六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蔡东短篇小说《月光下》、葛亮中篇小说《飞发》获第八届鲁迅文学奖;海漄中篇小说《时空画师》获2023雨果奖等;葛亮长篇小说《燕食记》、魏微长篇小说《烟霞里》入选第十一届茅盾文学奖10部提名作品。
与此同时,在重大主题创作领域,广东文学也昂扬推进——从建党百年主题作品,到“粤菜师傅”“广东技工”“南粤家政”等民生题材文学扶持项目的完成,以文学滋味反映民生温度。
用心用情:文学惠民润无声
当白鹅潭畔的月光洒落珠江,一座镶嵌着文学珍珠的巨型“旗舰”在湾区艺术中心悄然开启。这座历时多年打磨的广东文学馆,珍藏着鲁迅手稿、蒲风日记,也收纳了新时代广东作家的笔耕不辍。
广东文学馆于2024年5月正式向公众开放,迄今接待参观达50多万人次,成为粤港澳大湾区闪亮的文化新地标。该馆共征集到藏品59961件,不仅全景式展现了广东文学从先秦萌芽到现当代2000多年的非凡历程与辉煌成就,更以前沿的展陈设计吸引了无数年轻“追光者”。这一平台的搭建,使岭南文学的积淀焕发出现代精神,也让群众能近距离感受文学魅力。
在广东,文学与民众日常生活日益紧密相连,成为文化惠民的重要载体。省作协围绕“以人民为中心”的宗旨,大力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学惠民活动,以一系列文学公共项目让文学走进基层、温润人心。特别是“送文学精品到基层”文化惠民活动,已累计向全省各地市作协、大中小学、农家书屋、贫困山区、工厂等赠送4万余册文学图书,让书香遍洒南粤大地。
目前,省作协在全省已建立16支文学志愿服务队伍、扶持25个基层志愿服务项目,组织“文学服务群众”活动进公园、进学校、进警营、进企业、进乡村,开展主题志愿活动40多场,指导全省开展文学志愿活动超过400场,通过线上线下参加志愿活动达到200多万人次。这些活动搭建起一座座桥梁,连接起城市与乡村,文学与生活。
携手并进:打造湾区文学的“新高地”
在珠江的涛声里,在维多利亚港的夜色中,在金莲花广场的晨风间,一种新的文学正在蓬勃生长。粤港澳大湾区,这片流淌着千年文脉的热土,正以笔墨为经纬,编织一张跨越山海的文化之网。
近年来,粤港澳大湾区文学建设如火如荼,省作协探索构建大湾区文学机制创新,积极打造粤港澳大湾区文学新高地。在这里,文学不仅是历史的记录者,更是时代的见证者。
2019年,广东省作协发起成立粤港澳大湾区文学联盟,标志着三地文学合作进入机制化、常态化新阶段。2020年,创办《粤港澳大湾区文学评论》杂志,致力于建设湾区文学评论高地,既聚焦文学理论研究,又推介优秀作家作品,迅速成为湾区文学批评的重要阵地。
连续四届“粤港澳大湾区文学周”活动的成功举办,已成为湾区文学的品牌盛事。此外,粤港澳大湾区文学创作座谈会、粤港澳大湾区儿童文学高峰论坛、“国际化视野下粤港澳大湾区网络文学发展”对话活动、“粤港澳大湾区批评新力量”对话活动等一系列高质量活动,进一步促进三地文学交流互鉴,激发了创作活力。
未来,省作协还将打造“文汇湾区”工程,推动大湾区文学融合创新。携手港澳共建一流人文湾区,建立先进的文学合作机制,积极推动粤港澳文学界融合创新。
广东省作家协会党组书记、专职副主席向欣:
共同绘就新时代广东文学新胜景
找准本土题材和现实题材的最佳切入点
羊城晚报:在新时代背景下,省作协有哪些新的使命与定位?
向欣:广东省作家协会是国内历史最悠久的省级作协之一,省作协团结带领广大作家和文学工作者,在繁荣创作、完善体制、创新机制、优化环境等方面不断取得新成绩,积累新经验,形成较强的文学竞争优势,一些工作走在了全国前列,广东文学事业呈现出百花齐放、生机勃勃的繁荣景象。
继往开来,我们将深化对文化建设的规律性认识,坚定不移推进文学振兴,以创作繁荣、佳作涌现、人才辈出为目标,更加坚定建设与广东经济地位相称、与文化强省相符的文学强省,既为一域争光,又为全局添彩,走好新时代广东文学的赶考之路。
羊城晚报:在广东文学的发展格局中,有哪些亮点值得重点关注?
向欣:硬件方面,最值得关注的自然是“省级重大标志性文化工程”——广东文学馆,迄今已接待观众50多万人次,是打造湾区文学“新高地”的重要平台之一。软件方面,我们举办了系列重大文学活动,全省文学创作展现出新的活力和可能,“新南方写作”“粤派批评”唱响全国,网络文学“大流量”与“正能量”深度融合,全省微短剧创作方兴未艾,“文学粤军”美誉度不断提升。文学“硬件”提档与文学“软件”升级,文学“软实力”赋能发展“硬支撑”,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羊城晚报:广东拥有丰富的多元文化和区域特色。在构建文化自信的当下,您认为本土文化在广东文学创作中有哪些独特的表现形式和意义?
向欣:常言道,“山东出将,山西出相”“无湘不成军”“无徽不成商”“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每个地方都拥有独特的文学素材和创作资源。时至今日,省外文学人士提及广东文学作品,仍然念念不忘欧阳山先生的《三家巷》。而在改革开放早期广东奉献的《雅马哈鱼档》《外来妹》《情满珠江》《公关小姐》等文艺作品,也在全国人民心目中烙下深深的印记。这些文艺经典的成功,有创作上的许多经验可以总结,其中最大的启示是:作家找准了本土题材和现实题材的最佳切入点。广东作家面向全国的根本优势,就在于立足广东。我们要深挖广东作为岭南文化发祥地、近代革命策源地、改革开放先行地的特色创作资源,讲好中国故事、大湾区故事、广东故事,以文学的形式演绎时代变迁、反映多彩生活。
长期以来,本土作家、入粤作家、新文学群体互学互鉴、交心交融,文学队伍的开放、多元,繁荣拓展了广东文学的时代性、现实性、丰富性。我们要乘借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东风,在广泛的文化交流和合作中促进文学的互鉴和创新,增强文学的凝聚力、影响力和辐射力,共同绘就新时代广东文学新胜景。
积极探索繁荣文学创作的“广东方案”
羊城晚报:青年是文学的未来。省作协在发掘、培养和扶持优秀青年文学人才方面有哪些具体举措?如何激发青年作家的创新力与原创力?
向欣:文学事业要靠一代又一代有激情有能力的创作者薪火相传,要靠一拨又一拨有理想有抱负的耕耘者接棒开跑。过去一段时间,省作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不断提升青年文学工作。陆续实施了“青年作家培根铸魂工程”“青年作家英才培育工程”“青年作家精品创作工程”和“青年文学传播提升工程”。重点打造两批青年作家百人方阵,同时还不断整合资源,加快对优秀青年作家作品的研究、宣传和推广,让优秀的青年作家作品有市场、被看见。
今后,我们将实施“青年文学粤军创作扶持计划”,培育第三批“文学粤军”百人方阵。实施“广东文学伯乐计划”,邀请文学名家对文学新秀进行“传帮带”。务求通过多种举措,推动广东青年文学更具有标识度、美誉度。
羊城晚报:近年来,网络文学已经成为广东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您认为网络文学在内容创作、作者成长及行业影响力方面有哪些独特优势?
向欣:无论是组织建设、人才队伍还是平台机制,广东网络文学都可以说走在全国前列,甚至独占鳌头。这些年,我们积极探索繁荣网络文学创作的“广东方案”,成立了广东省网络作家协会,目前发展会员558人。
广东作为网络文学的发源地之一和网络文学重镇,是短视频产业链转型微短剧产业链最快的省份,在微短剧制作三环节中的剧本和发行销售方面占据行业领先地位。我省微短剧行业发展势头迅猛,以广州为核心阵地,广州、深圳、珠海等地涌现出的相关企业,全线打通微短剧上下游产业链路,全省微短剧发展处于全国第一梯队。
省作协将加强统筹谋划,做好顶层设计,促进网络文学创作从“高产量”向“高质量”提升。将推动成立广州市、深圳市网络作协,努力把更多优秀的青年作家、网络作家、自由撰稿人、业余作者等吸纳到作协、网络作协的大家庭来。同时,着力打造辐射全国的明星作者,带动全省精品创作。
以“三联通”打造新时代的广东文学链
羊城晚报:文学与影视的融合已经是大势所趋。近年来,许多优秀的广东文学作品被改编为影视剧,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在您看来,文学如何更好助推影视创作?
向欣:近年来,广东一系列优秀作家作品受到青睐,陆续被改编为影视剧、音乐剧、话剧,积极探索“破圈”“跨界”传播。张欣作为“都市文学”的代表作家,作品在影视改编方面屡有尝试并广受欢迎,其长篇小说《千万与春住》被改编为同名电视剧;吴君中篇小说《深圳西北角》被改编为电影《非同小可》;邓一光小说《你可以让百合生长》被改编为音乐剧《天使合唱团》;熊育群长篇小说《金墟》被改编为话剧。此外,葛亮长篇小说《燕食记》、中篇小说《飞发》分别入选第六届、第七届平遥国际电影展与中国作家协会“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合作设立的“迁徙计划·从文学到影视”单元,盛可以中篇小说《建筑伦理学》入选首届中子星·小说月报影视改编价值潜力榜。魏微长篇小说《烟霞里》、王十月长篇小说《不舍昼夜》等,也正在进行影视转化。
今后,我们将发挥文学作品作为一切文艺的“母本”的独特效应,释放文学的广谱能量,共同推动文学与影视双向赋能。
羊城晚报:作为广东省作家协会的负责人,您希望广东的文学发展在未来呈现怎样的图景?您对广东文学创作者有哪些寄语?
向欣:广东文学事业迎来了云程发轫、雁行破阵的新机遇,我们要担负新时代的文化使命,坚持系统观念,在文化强省建设中更好释放文学潜能、重塑文学地位、彰显文学价值,以“三联通”打造新时代的广东文学链。
一是推进“硬联通”,搭建文学新平台。坚持加强广东文学硬件建设与增强广东文学软实力相结合,不断完善广东文学馆等设施建设,在高质量收藏、高水平利用、高品质服务上下功夫,聚集人流、物流、信息流,锻造文学创作生产的“孵化器”“发动机”。
二是推进“软联通”,探索工作新机制。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携手港澳共建一流人文湾区,积极促进粤港澳文学界融合创新,探索建立先进的文学合作机制。胸怀“国之大者”,面朝星辰大海,铁肩扛道义,挫万物于笔端,不断推出“冒着热气”“带着露珠”“透着温度”的出彩之作。
三是推进“心联通”,构建精神新家园。共同传承发展中华文化、岭南文化,发挥作协系统的组织优势和专业优势,多为广大作家和基层作协组织送温暖、办实事、解难题,给孜孜以求、弦歌不辍的文学追梦者更多扶持关爱,走出新时代广东文学高质量发展的新天地。
作家代表访谈
广东省作家协会第八届、九届主席团主席蒋述卓:
广东文坛不断涌现新观念、新潮流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文化的多元交融,新的写作潮流不断涌现,广东文坛以其开放包容的姿态和敏锐的时代嗅觉,积极回应并融入这些潮流,展现出蓬勃的创作活力与创新精神。
广东的长篇小说创作近年来表现突出,多位作家的作品在全国范围内产生了广泛影响。“新南方写作”更是成为中国文坛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新的生活经验在带来文学想象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思想和新的文学观念,这是形成“新南方文学”气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南方还有不少新生代作家,他们打出的是“科幻牌”。像王威廉、陈崇正等人的作品,也在全国科幻文学领域占据了一席之地。他们的作品不仅具有强烈的科幻色彩,还融入了广东的地域文化特色,形成了独特的“广东科幻”风格。
还有新都市文学和新工业文学中所探讨的新的生活经验。比如吴君的《同乐街》描绘了城市经历改造、乡村变成城市以后,人们怎样从“二世祖”的“躺平”心态转向奋斗的心路历程。广东顺德有作家描写工业人在厨卫行业中既有竞争又有合作的创业史,这些作品都写得惊心动魄,代表着“新南方文学”的一种气质和新的思想观念。
总体而言,广东文学的现状呈现出多元化、多层次、积极向上的发展态势。接下来,随着粤港澳大湾区文学的进一步融合以及文学与影视、AI等领域的跨界合作,我相信,广东文学,未来可期。
陈继明:
广东文学的核心特质是开放包容
我来广东近二十年了,近十年主要转向长篇小说的写作,《七步镇》《平安批》《敦煌》《大声独白》相继发表和出版,这些小说有些是岭南题材,有些和岭南没有直接联系,但视野和观念,无疑受益于广东这片热土的滋养。
我以为,广东文学的核心特质是其开放性和包容性。这里既是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也是多元文化交融交汇的“熔炉”。近年来,广东作协通过“深扎创作”“新时代山乡巨变创作计划”等活动,鼓励作家深入生活现场,捕捉时代精神。为了《平安批》的写作,我曾在汕头挂职一年,完成了对侨批的深度书写。我的新作《大声独白》,故事发生在广州,内容有高度的现实感和紧迫性,表达了信息化、智能化时代,现代人的个体心理和生理问题,以及脆弱的个体和高速变化的时代之间的复杂关系。
深入生活,放眼世界,这种创作理念已成为广东作家的共同选择。老作家刘斯奋说,改革开放和人才汇聚,是广东文学的“两大富矿”。《白门柳》之后,众多作品都显示了既扎根地域又超越地域的突出特点,一方面讲好岭南故事,另一方面又主动把岭南故事融入中国故事中,显示了不俗的创作实力,都是对“两个富矿”的有力回报。
“新南方写作”气象不凡,必将出现更多更好作品。
魏微:
广东文学会迎来真正的繁荣
我2005年来到广州,作为人才引进,一直待到现在。说起来,我在广州待的时间比在故乡还长。在广东写作这么多年,岭南这片土地上的人和事,既是我书写的对象,也早已成为我生命中的一部分。
这里有繁茂的植被,有市井的烟火,也有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史。这些无疑都对我的写作产生了重大影响。广东,不仅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文学氛围,还有很多领先全国的文学平台,像改革开放之初就创刊的《花城》杂志,是南方的一面文学旗帜,更是中国文学的一扇“南风窗”。
2025年我在《花城》杂志开专栏:《她们在写作》。通过集中读一批女作家的作品,浅谈自己对文学、人生的一些个人看法,既是读书笔记,也是向她们致敬。这几年女性写作成为文学界不可忽视的力量。女性作家们以独特的视角和细腻的笔触,探讨性别、家庭、社会等议题,展现了女性在时代变迁中的多重角色与复杂情感。
广东这片热土,不仅经济繁荣,文化底蕴还十分深厚。在这片土地上,作家们汲取着丰富的养分,创作出了一批具有鲜明地域特色和时代精神的作品。广东文学创作现状可以说是多元且充满活力的,既有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也有对现代生活的深刻反思,相信广东文学会迎来真正的繁荣。
阿菩:
广州已成微短剧海外输出中心之一
近年来,广东网络文学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作家队伍不断壮大,爆款作品频出,产业链条日益完善,AI技术应用逐步深入,海外输出成效显著。
就作家队伍而言,广东网络文学作家队伍呈现出“老中青”三代齐头并进的格局。老一辈作家持续输出优质作品,中生代作家成绩稳定,新生代作家迅速崛起,形成了梯队式发展的良好态势。这种结构不仅保证了创作的连续性,也为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人才支撑。
值得关注的是,广东网络文学近年来涌现出多部爆款作品,如季越人的《玄鉴仙族》、六月的《桃花马上请长缨》等,这些作品不仅在网络文学领域内取得优异成绩,还成功“出圈”,吸引了更广泛的受众。这些爆款作品的诞生,既体现了广东作家的创作实力,也反映了市场对优质内容的强烈需求。
网络微短剧作为网络文学衍生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在广东发展迅速。广东在微短剧领域取得了显著成绩,如《桃花马上请长缨》等作品在热力榜上名列前茅。这种“一体两面”的创作模式,拓宽了网络文学的变现渠道,也注入了新的活力。
广东网络文学及微短剧在海外市场的表现尤为突出,主要集中在北美和东南亚两大市场。此外,阿拉伯市场正在逐步开拓。广州作为微短剧海外输出的中心之一,与杭州并列为两大核心区域。这种海外输出的成功,不仅为行业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益,也推动了中国文化的国际传播。
上一篇:广东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恰逢其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