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4日至16日,2025世界中文大会在北京举行。应邀参会的51个国家的61名青年汉学家给习近平主席写信,分享从事中国研究的经历和体会,表达进一步研究好中国学问、发挥文明沟通桥梁作用的愿望。记者从中山大学获悉,他们当中有2位中大青年汉学家——泰国校友威伦・披差翁帕迪(中文名:冯志伟)博士与也门籍博士生穆迪(ALKUHALI AHMED ABDULKAREEM AHMED)。
冯志伟:脚踏中泰大地,肩扛文明桥梁
冯志伟是中山大学旅游学院博士毕业生、泰中“一带一路”合作研究中心主任。曾参与《习近平谈治国理政》泰文版翻译及《泰国蓝皮书:泰国研究报告(2018)》编写工作,用专业力量搭建中泰沟通桥梁。

立足学术:在中国求学,读懂真实中国
“中山大学师资力量雄厚,科研水平卓越,这是我选择中山大学的主要原因。”冯志伟说。求学期间,他于2016年入学中山大学旅游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博士项目,孜孜不倦,获得“新汉学计划”博士生项目全额奖学金。
在学术研究中,冯志伟始终聚焦中泰合作前沿议题。他的导师徐红罡教授回忆:“志伟在学校的时候来和我讨论他的博士论文,他希望为‘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发展作贡献,主动提出希望将中泰高铁的建设对泰国区域发展的影响作为研究重点。”在此过程中,他克服了许多困难,最终完成了此研究,成果也得到了泰国政府认可。他让泰国人民了解了一个更生动、更立体的中国,也传递了中国智慧,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独特魅力。
扎根实践:以实地调研让论文“长在中泰土地上”
课堂学习之外,冯志伟博士经常外出实地考察,将专业理论与社会实际相结合。求学期间,他参与了中泰铁路的规划与建设,为两国沿线人民带去便利与实惠,中泰铁路也成了拉动沿线经济发展的“南北大动脉”。
他将自己在中国所学,尤其是对中国式现代化、“一带一路”背景下基础设施互联、区域旅游、文化传播等研究经验,转化为促进中泰两国文化与学术交流的实际行动。

主动发声:在泰国讲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2020年,冯志伟担任《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泰文版翻译团队负责人。此后,他又主持《中国关键词》《中国治理:东方大国的复兴之道》等著作的泰文版翻译工作,让泰国各界更清晰地理解中国发展理念与 “一带一路” 倡议的深刻内涵。

2025年10月24日,他在《人民日报》发表《中国式现代化是实干出来的现代化》一文,从国际视角解读中国发展密码,向全球传递中国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对外开放的积极信号。
谈及收到习近平主席复信的感受,冯志伟表示:“收到习近平主席的复信,我深受鼓舞,也倍感责任重大。” 他认为,真实的中国、立体的中国、不断发展变化的中国,需要通过青年汉学家的研究、阐释与传播被世界更好理解。“习近平主席的复信不仅是鼓励,更是一种激励我前行的精神力量。我将以此为新的起点,不断提升自己,为推动汉学发展、促进中外文明互鉴贡献更多智慧与行动。”
穆迪:架起友谊桥梁,跨越山海的文明使者
穆迪是中山大学旅游学院2023级博士研究生,也门驻中国使馆参赞、也门在华留学生协会主席,是中也友谊的推动者。他怀着求学的热情和对中国文化的求索来到中大。他深耕“餐饮与酒店管理可持续发展”领域,更始终牢记外交部对来华也门学生“中也关系连接纽带、新生力量”的高度评价,在学术求索与文明互鉴的道路上稳步前行,用行动诠释着青年汉学家的责任与担当。

从“异乡”到“故乡”:在深耕中读懂中国
初入中大时,语言壁垒与文化差异曾让穆迪面临挑战:课堂上的专业术语难以快速消化,生活中的日常交流需要反复沟通。但旅游学院的包容与温暖,为他驱散了异乡的陌生感。导师曾国军教授悉心指导学术方向,从文献梳理到科研项目参与,助力他在绿色餐饮运营、酒店节能减排等研究领域不断精进;专业课老师关注学习进度,同学在日常相处中纠正汉语发音,带他体验中国传统小吃、漫步唐家古镇,让他在点滴关怀中融入校园。
学院搭建的多元平台更让他的成长不断加速:留学生交流群里辅导员的及时回应、座谈会上领导老师的细致答疑,解决了他从选课到生活的各类难题;“走四方·品味家乡”美食文化展示中,他既是也门民俗的分享者,也是中国风味的感受者;排球队的并肩拼搏里,汗水浇灌出跨越国界的深厚友谊。
导师曾国军教授对穆迪的表现给予高度评价:“穆迪同学学术态度严谨,研究方向聚焦酒店与饮食行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够将前沿理论与中东地区的现实需求相结合,提出的见解对中国相关领域发展也富有启示意义。”在导师眼中,穆迪不仅勤勉踏实、高效完成研究任务,更具备开放包容的国际化视野。“他积极参与各类跨文化交流活动,善于沟通协作,不仅在科研上表现优秀,更为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作出了积极贡献。”
情系中大:以感恩践行使命
提及在中大的时光,穆迪的感激真挚而恳切,“遇到了太多乐于助人的好同学和教导有方的好老师。”正是这份温暖与支持,让他从初来时的迷茫,成长为如今自信从容的文明使者。如今的穆迪,不仅能流畅参与课堂讨论、畅谈中国历史文化,更将珠海唐家湾视作“有温度的第二故乡”,在知行合一中不断读懂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
穆迪始终感念中国政府与中山大学的悉心培育:这里不仅有支撑学术探索的优质平台,更有包容开放的文化氛围,让他在异国他乡收获了知识、友谊与成长。这份感恩,早已转化为践行使命的动力——作为也门在华留学生协会主席,他分享新汉学计划申请攻略,吸引更多也门学子来华交流;举办“中国法律、文化与语言”讲座,助力同胞快速适应中国生活;在中大百年校庆与旅院二十周年院庆期间,他以志愿者身份双语介绍两国文化,用周到服务搭建沟通桥梁。
收到习近平主席的复信后,穆迪感到非常荣幸:“习近平主席‘汉学源自中国、属于世界’的论述,坚定了我深耕汉学研究的信念。” 他表示:“我感恩学校提供的学术与交流平台,未来将以‘融通中外文明的使者’为使命,把复信精神融入学术研究与跨文化交流,持续向世界展示真实立体的中国,为全球文化交流合作贡献力量。”
文、图 | 记者 王倩 通讯员 刘俊鹏 苏靖悦 靳子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