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羊城晚报记者 陈亮
图/受访者提供
“这份荣誉不属于我个人,是对集团全体师生多年来致力湾区教育融合、青年交流的肯定。”近日,接过“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表现突出的个人”荣誉证书时,华商科教集团副董事长兼总裁廖伊曼如是说。作为深耕职业教育二十载的践行者,她坚守“教育报国、育才为本”初心,在产教融合、职教出海、青年交流的广阔天地间深耕不辍,用教育的力量架起大湾区融合发展的坚实桥梁。
建“政企校”协同桥梁
廖伊曼对大湾区的情怀,源于她多元的成长经历。香港的求学背景与海外的工作历练,让她既掌握国际先进的教育理念,也深刻理解大湾区在跨境融合方面的独特优势。
她坦言,大湾区产业升级亟需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而香港的国际化资源与内地的产业基础天然互补,青年正是连接这一切的核心纽带。“让教育衔接产业,让青年实现双向奔赴,是我投身大湾区建设的核心使命。”
“职业教育是连接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最直接的桥梁。”这是廖伊曼常挂在嘴边的话。2024年,她牵头推动香港中华职教社成立,这个定位为“政府、商界与学校沟通增值桥梁”的平台,成为大湾区职教协同发展的关键纽带。
在她的推动下,广州华商职业学院成为产教融合的实践高地。学校与比亚迪、京东、百度等头部企业共建人工智能与大数据、机器人等多个产业学院,将企业的“岗位说明书”转化为学校的“课程表”。
“我们不仅要对接企业当前的需求,还要预判未来产业升级的方向。”廖伊曼表示,校企双方共同研究技术趋势,将“新能源技术”“智能财务”等前沿领域的要求纳入人才培养方案。这种精准对接的模式,使学校毕业生成为企业争相招揽的“香饽饽”。
职教出海打响广东品牌
“职教出海不是简单的技能输出,而是文化交流与价值传递的双向奔赴。”廖伊曼始终认为职教出海是展示广东品牌实力、传播岭南文化的有效途径。在她的推动下,华商科教集团以“中文+职业技能”为核心,探索出一条独具特色的职教出海之路。
马来西亚“粤菜学堂”的成立,成为岭南饮食文化出海的标志性项目。依托广州华商职业学院“中餐繁荣基地”这一国字号平台,学校联合马中教育协会,将粤菜烹饪技艺与文化内涵打包输出,不仅教授菜品制作,更传递“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匠心精神。
“很多海外华人华侨家里开粤菜馆,但年轻一代对传统技艺的理解较浅。”廖伊曼回忆,有位马来西亚学员曾质疑“竹升面手工制作耗时费力,为何不用机器替代”,直到看到广式酥皮“十八道起酥”的工艺,才理解父亲口中“一层一层开酥”的坚持。活动结束后,这位学员立志“把爸爸的茶餐厅做成能讲故事的粤菜馆”,这样的转变让廖伊曼深感欣慰:“技能是载体,文化是灵魂,这才是职教出海的真正意义。”
申报教育部“中外人文经世”项目时,廖伊曼带领团队破解了诸多难题。面对国外院校模块化教学与国内系统课程的差异,校企联合成立专业建设委员会,保留核心技艺标准的同时,开发适配当地需求的课程模块;针对学分互认难题,将技能考核标准细化为国际认可的学分单元,实现双向互通。
搭建青年交流平台
“青年是大湾区未来最活跃的要素,让三地青年‘共同学习、共同生活、共同合作’,才能真正打破隔阂、凝聚共识。”作为粤港澳大湾区青年职业发展促进会的创办者,廖伊曼多年来致力于搭建青年交流平台,成为名副其实的“超级联络人”。
2024年,由她设计指导的“华商杯”华侨华人青年跨境直播电商活动,吸引了众多国家及港澳台青年参与。各国青年在直播间推广中国优质产品,用当地民众熟悉的方式讲述中国故事,不仅提高了职业技能,更找到了创业新机会。“海外青年的创新视角与内地的产业资源形成互补,这种碰撞产生的火花,正是交流的意义所在。”
赴港研学与港澳青年来访的双向交流,进一步增进了融合的温度。在广州华商学院的组织下,师生们不仅走进香港高校听课,还深入金融机构、科创企业及文化场所,在真实场景中理解香港的运作逻辑。
与此同时,廖伊曼牵头接待了多个批次的港澳青年团体,通过职业体验、项目实习、创业讲座等活动,让港澳青年直观感受大湾区的发展活力。“粤港澳青年之间的隔阂,更多源于信息差和认知差。”廖伊曼说,通过“体验式融入”和“场景化对接”,让青年们把“听说”变为“亲历”,才能切实增进了解、建立信任。
为了让港澳青年更好地扎根大湾区,廖伊曼主导的“粤港澳大湾区青年实习计划”,已为香港青年匹配广深等地多个工作岗位,帮助他们提前适应内地职场文化。对于初创企业的香港青年,她还整合资源提供针对性支持。廖伊曼表示,未来她将继续以教育为桥、以青年为纽带,推动粤港澳三地教育资源深度融合,让更多青年在大湾区实现人生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