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吕航
图/新华社
“复出一年多,我不停地打各种各样的比赛,支线赛、常规赛、冠军赛、大满贯,我很享受身处比赛中的自我状态。全运会是我复出以来打的第11站比赛,这对我来说会有一点穿越,那几年里,我没有想过我还能站在全运会的赛场上。”11月10日晚,在十五运会乒乓球项目成年组女单1/16决赛中战胜山东队选手孙艺祯后,前国乒主力、前女单世界第一的朱雨玲这样描述自己的首秀感受。这次朱雨玲给出的关键词是“穿越”。

时间回到2024年7月,朱雨玲在WTT美国大满贯比赛决赛中逆转国乒后辈陈熠,又一次站在了世界大赛的最高领奖台。当时的朱雨玲捧着奖杯酝酿许久,用来表达感受的关键词是“梦幻”。
在乒乓球的采访中,很难听到运动员讲出“穿越”和“梦幻”这样的字眼,倘若换做别人,这样的词汇像是飘在空中,令人很难信服。但朱雨玲的经历赋予了这两个词别样的时间重量——5岁起练球,12岁进入省队,14岁便入选国家二队,2010年,成为世青赛历史上最年轻的女单冠军,2017年,首次获得世界杯女单冠军,并在当年11月登上世界第一……命运的转折总会在最意想不到住处悄然到来,2019年,全心投入紧张备战东京奥运会的朱雨玲确诊纤维腺瘤,尽管最终的诊断结果显示朱雨玲的病理结果为良性,但也需要休整半年,这实际上意味着朱雨玲告别国乒的时刻已经到来。
处在时间的轨道上,我们所有人都像是无头苍蝇,想要看清自己已是难如登天,遑论看清别人的轨迹。告别赛场的朱雨玲选择从零开始,一头扎进跟此前人生毫无关系的领域,2022年,她报考电子科技大学经管学院DOM博士,从体育到管理学,朱雨玲自嘲“社会常识为零”。在课堂上,她不是世界冠军,不是国家队主力,“只是一个会打乒乓球的女学生”。
2023年,朱雨玲被聘为天津大学的老师,与学生之间的联系成为她决定重返赛场的重要原因。2024年2月,朱雨玲通过澳门特区政府的人才引进计划获得了澳门居民身份。2024年9月,澳门举办WTT冠军赛,澳门方面提议已经拿到澳门身份的朱雨玲作为东道主选手参加比赛,这也是对澳门乒乓球的一个展示和推动。“我当时其实很犹豫,就询问自己的学生,自己要不要去参加比赛,学生们异口同声鼓励我:‘老师,你要去尝试,我们不在乎你的输赢。’”

此前的采访中,朱雨玲谈起重返赛场的决定时,表示自己“应该回到赛场,跟乒乓球好好告个别”。从后续的过程来看,朱雨玲的“告别”进行得无比绚烂,像一场盛大的烟花,且让人无法猜测何时会停止——从2024年9月开始,朱雨玲从最小的支线赛打起,到WTT常规赛,再到WTT冠军赛、WTT大满贯,实现WTT所有级别赛事的全覆盖,就这样逐步累计积分,从零一路打到了世界第七。
打开朱雨玲的社交媒体主页,如今的朱雨玲这样介绍自己:首先是“95后大学老师”,其次是“电子科大博士研究生”,最后,她才是一位“乒乓球爱好者”。她曾评价自己前30年的人生“像游乐园的过山车一样”,有了足够阅历加持,输赢、排名这些从前在意的东西,如今在朱雨玲眼里似乎失去了重量。
但朱雨玲对于自己的比赛仍有期待,“说比赛前不紧张是假的,我每场比赛一定会紧张。但‘紧张’并不是贬义词,它意味着在乎,我还是在乎我的表现,一场比赛中我有可能会打出很差的表现,我需要在参赛的过程中,把状态努力向好的方面调整。”
人需要花掉一些时间,经历过一些事,才能赋予普通的词语别样的重量,朱雨玲正是这样,无论是“穿越”“梦幻”还是“在乎”,三个关键词如今都有了别样的重量。作为世界第一的朱雨玲会在乎,那时的她想赢,也需要赢;作为“乒乓球爱好者”的澳门队选手朱雨玲同样会在乎,但她在乎的东西,早已不只是输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