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8日下午,香江1号艺术广场人头攒动。十五运会开幕式举办前夕,文体艺术界共庆十五运会盛典暨“艺术照见未来”袁熙坤艺术展在此揭幕。王楠一袭休闲装却难掩飒爽英姿,与那些承载着艺术家对体育精神表达的艺术作品相映成趣。
“全运会比奥运会难打,尤其是乒乓球。”在接受羊城晚报专访时,王楠语出惊人。这位曾夺得奥运会、世锦赛等多项世界大赛冠军的乒坛名将,如今以新的身份参与体育事业——做青少年培训、运营赛事基地以及坚持做乒乓球公益项目的等等。她分享了关于十五运会和少儿体育教育等方面的精彩观点。

全运会曾帮助王楠不被淘汰
“对高手来说,这个比赛一定是最激烈的赛事。”王楠坦言,全运会的难度甚至超过了奥运会,“每个队员都得全力以赴,代表各个省为省争光,意识和技战术在这个舞台上都是最强的。”
她以亲身经历佐证这一观点:“全运会的前8名直接进一队,所以我才有机会继续打乒乓球,否则可能也就被淘汰了。”15岁是乒乓球运动员的黄金周期,王楠正是在那个年龄段的全运会上脱颖而出,避免了被淘汰的命运。
相比奥运会的荣耀,全运会更多体现的是中国体育的基层生态。王楠指出,全运会周期与奥运会基本相当,对大多数无法站上奥运赛场的运动员而言,这是他们职业生涯的最高舞台。
“祝福这些孩子们,不管是参与者还是拿冠军的选手们,都有一份美好的回忆。”王楠说。在她看来,全运会不仅是一场赛事,更是中国体育人才培养体系中的重要一环。
乒乓球进社区如何影响下一代?
“我已经做了9年公益活动,基本上覆盖有2万多孩子了。”王楠分享了她坚持多年的乒乓球普及工作,“去贫困山区每一年我大概要走2~3站。”
从世界冠军到现役选手,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乒乓球“进社区、进校园、进公园”的活动中。王楠观察到,这项运动正在发生可喜的变化:“原来参与人群多在40岁以上,现在王楚钦、孙颖莎这一批选手的引领,让年轻人对乒乓球的喜欢也大大增加。”
然而,她也指出了青少年培养中的现实困境。“太难了,你就别说青训了,能不能坚持到青训,我觉得也未必。”王楠以自己女儿笑笑的训练经历为例,揭示了培养专业运动员的艰辛。
“家长特别不容易,孩子也不容易,这是一件非常艰难的事。”王楠直言,“没有必然的成功,这要看家长对孩子的设定和期待,还要具备持之以恒的能力。”
“当下很多家长的期待值已经‘偏离’。家长的焦虑给到孩子,其实你会发现孩子比你痛苦。”她呼吁家长保持理性,“小孩的成长周期我是专业人士,我都焦虑,他们肯定更焦虑。”
“热爱才是自己的动力。”王楠强调,“首先孩子不喜欢这项运动,你就不要去逼孩子了。热爱当中肯定也会有很多困难的,就需要坚持。”
对于如何正确引导孩子,王楠建议:“找到好教练,一定适合他们的教练,我们都不行。我们都太专业的话,对小孩的引导不是一件好事。”
那么,粤港澳大湾区如何更好地发展体育产业?
粤港澳大湾区举办十五运会,王楠认为这将促进区域体育发展。“大湾区如果要做体育这件事情的话,肯定不仅仅就是乒乓球一个项目。”她分析道,“粤港澳大湾区有资源的优势、区域的优势和大家对这件事情的投入,都是非常大的优势。”
她特别提到大湾区还可以加强“体育+文旅”的模式,“一个成功的赛事可能拉动城市30~40%的消费,在这方面,大湾区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和潜力。”
文、图 | 记者 孙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