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的发展离不开空间资源载体的支撑保障。近日,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组织编制《广州市工业集聚区划定及工业产业区块优化方案》(以下简称《方案》)经第四届广州市规划委员会地区规划专业委员会第三十次会议审议并通过。
《方案》进一步夯实资源保障“硬支撑”,结合广州近年来在产业空间治理方面的实践,按照“总量要增、质量要高、存量要挖、浓度要纯”的原则,系统构建“工业用地—工业产业区块—工业集聚区”产业空间保障体系。提出保障工业用地总量、优化工业产业区块布局、引导产业集聚发展、强化工业空间管控四方面目标。

保障480平方公里工业用地总量
夯实产业发展“底盘线”
按照“大干十二年、再造新广州,到2035年经济总量翻一番”总体要求,为确保用地要素保障与工业经济增长需求相匹配,到2035年全市工业用地总规模应不低于480平方公里、占建设用地比重不低于22%。
《方案》以全市现状、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工业用地为底,落实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城市功能布局,围绕“双轴一带”产业空间格局,全面梳理全市应保障工业用地,重点保障各类开发区、产业功能片区等用地空间,支撑全市产业发展。
优化626.6平方公里工业产业区块布局
强化产业用地“管控线”
《方案》按照“工业用地应保尽保、区块总规模不减少、区块工业用地纯度提高、区块空间布局更优”的原则,优化全市工业产业区块。
《方案》将发展较好、相对连片的现状工业仓储用地,规划可新增的工业仓储用地纳入工业产业区块;将等级相同、地理位置临近的工业产业区块进行合并处理、规整边界;将涉及敏感型地区、规模较小、分布零散的区块以“占补平衡”为原则调出。总体来看,《方案》实现以下三方面优化:
总量更大,工业产业区块总规模增加至626.6平方公里,较现工业产业区块规模增加5.5平方公里;其中一级工业产业区块471.1平方公里,二级工业产业区块155.5平方公里。
纯度更高,单个工业产业区块内的工业用地占比从55%提升至65%;全市90%以上应保障工业用地划入工业产业区块。
布局更优,单个工业产业区块平均规模由0.97平方公里提高至1.20平方公里,其中一级工业产业区块平均规模约2.6平方公里,二级工业产业区块平均规模约0.5平方公里。

划定36个工业集聚区
构建产业集群“引导线”
《方案》基于工业产业区块优化方案,衔接市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产业发展资源等要素,统筹划定36个工业集聚区。全市超70%的工业产业区块纳入工业集聚区,单个工业集聚区规模平均约26平方公里。
《方案》将工业集聚区作为产业招商、项目落地的重要空间支撑,进一步落地智能网联与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与健康等15个战略性产业集群和具身智能、细胞与基因等6个未来产业,形成错位发展、优势互补的产业发展格局,支撑广州“12218”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
加强政策要素支撑
提出工业产业区块管理措施
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会同广州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同步启动《广州市工业产业区块管理办法》修订工作,落实工业产业区块的相关管理措施,做好工业用地监管和工业产业区块综合评估,保障资源要素向工业集聚区、工业产业区块内集中投放。
《方案》批复后,工业产业区块、工业聚集区将纳入多规合一信息平台、招商土地超市,工业产业区块将作为规划编制审批和管理的重要依据,工业聚集区将作为招商引资重要参考,强化规划引领作用,推动打造高质量产业发展空间。
文|记者 董鹏程 通讯员 穗规资宣
图|受访者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