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许张超
近期,全国各省份(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陆续公示第七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2025年专精特新“小巨人”复核通过企业名单。记者梳理发现,有3482家企业入围第七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公示名单,3911家企业入围第七批专精特新“小巨人”复核通过企业名单,江苏、广东(含深圳)、浙江(含宁波)企业入选数量继续领跑全国。
苏粤浙上榜企业数占比过半
2021年,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发布的《“十四五”促进中小企业发展规划》提出,到2025年推动形成100万家创新型中小企业、1万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自2019年以来,工信部先后开展了七批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申报,入选企业数量分别为248家、1744家、2930家、4357家、3671家、3012家、3482家,累计达到19444家。
与第六批公示名单相比,此次入选企业数量同比增加15.6%,此次入围数量排名前十的省份,依次为江苏(807家)、广东(691家)、浙江(398家)、北京(250家)、山东(243家)、上海(215家)、安徽(153家)、湖北(102家)、湖南(77家)、四川(76家)。其中,江苏、广东、山东、上海、安徽、湖北、湖南的入选企业数量均出现明显增长。
其他省份(包括计划单列市)入选企业数量,从高到低依次为福建(72家)、河北(56家)、河南(55家)、陕西(54家)、重庆(44家)、天津(39家)、江西(37家)、辽宁(32家)、山西(17家)、云南(10家)、吉林(10家)、新疆(8家)、广西(7家)、内蒙古(7家)、黑龙江(5家)、贵州(4家)、甘肃(3家)、海南(2家)、宁夏(2家)、西藏(1家)。
与各省份入选数据相比,5个计划单列市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数量也常年引发关注。在本次公示中,深圳继续以347家入选企业数量位居第一,宁波、青岛、厦门、大连分别为92家、40家、30家、15家,5个计划单列市入选企业数量均较第六批公示名单出现一定程度的增长,分别增长49家、27家、11家、12家、1家。
广东新增“小巨人”数量创新高
作为制造大省,广东既有一批“顶天立地”的头部企业,也有一批在细分赛道迸发出创新“大能量”的中小企业。
2023年,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发布《广东省推动专精特新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计划到2027年,累计培育超2000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来自广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的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11月底,广东累计培育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089家。叠加此次数据,广东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已达到2780家。
从地域分布来看,此次新认定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主要来自深圳(347家)、广州(127家)、东莞(65家)、佛山(48家)、珠海(38家)、中山(19家)、江门(12家)、惠州(11家)、肇庆(8家)、茂名(5家)、韶关(4家)、河源(2家)、阳江(2家)、清远(2家)、汕尾(1家)。
在深圳今年入选的企业当中,最年轻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雷鸟创新技术(深圳)有限公司就是入选企业实力的一个缩影。这家成立于2021年年底的新锐AR领域创业公司,仅用3年多的时间便实现市场成绩“中国第一”与“全球第一”的双重突破,消费级AR眼镜市场占有率达到35%。
来之不易的成绩背后,是政策帮扶与企业发展的双向奔赴。
深圳不断强化上市公司、独角兽/瞪羚企业、单项冠军、专精特新、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梯队建设,推动中小企业不断地做强做优做大;厚植创新土壤,健全与企业成长相适应的要素保障制度,加快推动设立产业集群基金,培育壮大耐心资本、长期资本,通过土地整备、工业上楼等多渠道拓展产业空间,举办产融对接、产业链融通发展等活动。
“为加强‘专精特新’企业和重点园区培育,广州盘点出总用地面积约17平方公里的140个重点服务项目,共引育规上工业企业近500家(占全市6.8%),专精特新企业约800家(占全市13.5%),‘小而美’效应逐步显现。”广州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党组书记、局长张建华在全省加快产业园区高质量发展打造“百千万工程”产业主引擎工作推进会上说。
在政策托举之下,来自广东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持续走在全国前列,显然正撑起一片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