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隐藏式门把手的设计再次成为舆论焦点,起因是一起事故引发的讨论。隐藏式门把手最早出现在1947年的Cisitalia 202跑车上,其设计有助于减小空气阻力,提高极速成绩。随后,这一设计被多款超跑车型效仿。1997年,克尔维特C5首次将门把手变为电信号控制的开关,取消了拉索机构,使得开门力更小,造型更酷炫。2012年,特斯拉Model S采用了弹出式门把手设计,这一设计在电动车上几乎成为最优解,因为它依赖于电动化架构的快速通信和稳定电压,同时简化了生产过程,减轻了车重。
然而,隐藏式门把手在特斯拉车型中出现了可靠性问题,如把手弹不出、左右弹出不对称等问题,导致维修成本高昂。这一问题引发了对隐藏式门把手设计的争议。尽管如此,特斯拉的高销量使得隐藏式门把手在全球范围内流行开来,许多车企和供应商开始推出类似的设计方案。到了2018年,随着国内新能源汽车的爆发,隐藏式门把手方案已经进化到第二代甚至第三代,更加酷炫、可靠且成本更低,包括蔚来、小鹏、凯迪拉克、丰田等品牌也开始采用这一设计。
尽管隐藏式门把手在设计上具有优势,但其安全性问题不容忽视。许多隐藏式门把手依赖于12V低压供电系统的正常运作,一旦低压电瓶损坏,门把手可能无法弹出,导致车门无法打开。这一问题在事故中尤为突出,因为低压电瓶通常放置在碰撞溃缩区域,没有像动力电池那样得到充分保护。因此,隐藏式门把手的设计需要在安全性上进行更多的考量和改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