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吕航
图/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柳诚 梁喻
十五运会首个群众赛事活动决赛——定向项目,今年5月在茂名市高州、化州、茂名新城及电白区等多地展开,共产生定向、无线电测向两大项、六小项共六枚金牌。这是茂名以定向运动为核心纽带,深度推进体育、文旅融合与高质量发展目标迈进的重要一步。
茂名地处南海之滨,背山面海,地势北高南低,由东北向西南倾斜,境内河流纵横交错切割,形成山地、丘陵、台地、平原层次分明的地形地貌,难得的全地形特征,赋予了茂名开展定向运动的天然优势。而作为著名的“中国荔乡”,域内荔枝林遍布的特征则让这种优势进一步放大。“荔枝林就是我们定向人所说的‘白林’,和其他树林不同,树下很少有杂草,且视野通透,能见度好,这样的环境天然适合开展定向运动”,十五运会定向项目定向女子团体赛冠军、茂名信宜籍运动员韦愫怡告诉记者,由于定向运动赛场多选定在自然风光秀丽的旅游景区,且主办方在设计路线时往往有着自己的巧思,因此“定向运动和举办城市的文旅事业有着天然的血缘关系,一场比赛往往能淋漓尽致地展现出举办城市的风土人情和地域特色”。
事实上,十五运会定向项目的成功举办正是茂名用体育赛事擦亮城市名片的优秀样本。在这次赛事场地设计上,茂名深度融入地域文化特色,构建“山、海、农、城”四大竞赛单元,让赛场成为地域文化的鲜活展台。比赛期间,选手在高州、化州、茂名新城、电白4个县区的8片场地里穿行城市公园和乡村山野,饱览茂名秀美自然风光的同时,领略茂名这座“好心之城”的热情民风。
而在赛事流程设计上,茂名强化体育赛事对乡村振兴的带动效应,赛事组委会创新实施“首金赋能计划”,将十五运会群众赛事活动首枚金牌的巅峰对决精心选址于高州根子镇柏桥村——这片承载着荔枝千年文脉与乡村振兴蓬勃生机的热土。
这一创新举措,既为体育健儿搭建了展现竞技风采的广阔舞台,又巧妙借助赛事的巨大流量,为乡村产业注入新的活力,实现了体育精神与乡村发展在资源整合、价值共创层面的深度交融与双向促进。与此同时,茂名“全运主题游”线路也已火热出炉,线路巧妙串联起柏桥荔博园、放鸡岛、浪漫海岸、中国第一滩等热门景点,打造“观赛+文旅”新模式带动旅游、餐饮、住宿等消费增长。
茂名以“体育+”为引擎,在文旅、农业、科技等领域多点开花,全力打造特色赛事,展现城市魅力,促进经济发展。“目前我们已经制定好定向运动普及和推广实施方案,力争到2030年,将茂名打造成为定向运动普及程度高、赛事活动品牌响、产业融合效益好、国际交流合作广的定向运动城市。”茂名市社会体育与训练竞赛中心主任郑尔伟告诉羊城晚报记者。
按照计划,全市将分三个阶段推动定向运动普及和推广,具体而言——
到2026年,各区县建成一批与自然景观、历史文化、城乡风貌深度融合的特色定向场地,形成网络化布局。定向运动进校园取得显著成效,重点中小学普及推广机制基本建立。常态化举办市级、省级赛事及培训活动,建立户外安全管理机制,成功塑造“茂名定向活动日”品牌。
到2028年,成功申办并高水平承办多项国家级重大定向赛事,打造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定向赛事品牌。建成一批定向运动传统特色学校,形成成熟的青少年人才培养体系。建成中国无线电和定向运动协会训练基地(茂名)。
到2030年,成功申办亚洲级或世界级高水平定向赛事,城市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大幅提升。定向运动深度融入城市肌理与市民日常生活,“15分钟定向运动生活圈”全面建成,成为茂名“体育强市”的标志性成果。
借助十五运会定向项目的东风,茂名将坚持以“赛事搭台、文旅唱戏”为核心理念,将体育的“流量”转化为发展的“增量”。
茂名,这座坐落于南海之滨的岭南古邑,正以体育为媒,让文化基因焕发出推动社会进步的持久动能。
权威访谈
茂名市社会体育与训练竞赛中心主任郑尔伟:
创新“体育+文旅+科技”融合模式
荔花飘香,山海竞秀。地处南海之滨的茂名,既是闻名遐迩的“中国荔乡”,也是有着悠久文化传承史的“好心之城”,一场定向赛事,让千年古邑茂名迸发出高昂的体育热情,也让定向项目成为赋能城市文旅发展的黏合剂和催化剂。
茂名市社会体育与训练竞赛中心主任郑尔伟在接受羊城晚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得益于十五运会群众赛事定向项目的成功举办,地处南海之滨的茂名,正依靠得天独厚的山海资源全方位塑造城市新名片,创新“体育+文旅+科技”的融合模式,将全运会的“流量”转化为城市发展的“增量”。
羊城晚报:举办定向赛事,茂名有哪些优势?
郑尔伟:无论从历史文化还是地形、环境角度,茂名都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从历史文化角度讲,茂名是有着千年历史的岭南古邑,是中外闻名的“中国荔乡”,“好心文化”的城市文化品格更是传承自1500年前冼夫人“唯用一好心”的精神。
从地理、环境上来说,茂名背山面海,地势北高南低,境内河流纵横交错切割,形成山地、丘陵、台地、平原层次分明的地形地貌,这样的复杂地形环境是开展定向运动的天然沃土。
另外,作为“中国荔乡”,茂名域内荔枝种植产业具备相当大的规模,近年来通过全链条发展荔枝产业,打造了以产业振兴促进乡村振兴的茂名样板。定向赛事是集中展示城乡融合发展,展示举办地风土人情的窗口,在十五运会群众赛事定向项目中,我们深度融入了地域文化特色,构建“山、海、农、城”四大竞赛单元,让赛场成为茂名地域文化的鲜活展台。
羊城晚报:通过十五运会群众赛事定向项目,茂名收获了哪些体育财富?接下来将如何推动“体育+”赋能城市经济发展?
郑尔伟:在十五运会群众赛事定向项目举办期间,茂名全民参与办赛,让来自全国各地的运动员、教练员感受到“茂名温度”,通过良好的赛事服务,让运动员、游客感受到“好心之城”的温度,从而将抽象的文化基因转化为全民参与的文明实践。2026年,广东省第十七届运动会也将在茂名举办,在“双赛”机遇叠加下,茂名正在以体育为支点,撬动城市能级跃升、民生福祉改善的连锁反应,书写着“办好一次会,兴旺一座城”的时代答卷。
羊城晚报:茂名将如何推动定向项目的普及和推广?将会有哪些具体措施?
郑尔伟:茂名开展定向运动的普及和推广的最终目标是打造定向运动城市,让定向运动成为助力城市发展的体育名片。我们将分三个阶段实现这一目标,首先是要在2026年奠定定向运动的坚实基础,不仅各区县会建成一批与自然景观、历史文化、城乡风貌深度融合的特色定向场地,也要推动定向运动进校园,并通过举办比赛和活动,塑造“茂名定向活动日”品牌。
我们的中期目标则是要实现办赛能力的跃升,通过申办更多国家级赛事,不断锤炼茂名的办赛能力和水平,并以此为基础,力争到2030年实现远景蓝图,届时茂名将通过申办亚洲级或世界级高水平定向赛事,使城市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得到大幅提升,并推动定向运动深度融入城市发展与市民生活。
达人专访
定向项目运动员韦愫怡:
面对挫折,定向也许能给出“答案”
今年5月在茂名举办的十五运会群众赛事定向项目定向女子团体赛中距离个人赛中,在家乡作战的韦愫怡以53分48秒的成绩排名第一,并与两位师妹苏东梓、陈丽珍一起为广东队拿下女子团体赛项目金牌。
韦愫怡是茂名信宜人,在中学时代就展现出过人的奔跑能力,在学校运动会、市运会上留下优异的成绩。2013年,她就读于肇庆学院,当时还在田径队练习中长跑的她被定向教练看中而进入校定向队,也是在那时起,韦愫怡正式开始了自己的定向生涯。2015年,韦愫怡包揽省大运会所参赛项目金牌,2017年获全国定向锦标赛中距离、短距离赛双料冠军,2017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女子组亚军。她从肇庆学院毕业后,成为深圳市光明区东周小学的体育老师。2018年,她入选国家定向集训队;后因家庭原因暂别定向圈,2019年10月复出,在业余自主训练。
12年间,定向早已和韦愫怡的人生轨迹深度绑定,在爱好、家庭与工作之间,定向成了不可或缺的黏合剂。
羊城晚报:你一开始接触的项目是中长跑,转战定向后,原本领域中的哪些能力成为你的优势?除了身体条件,定向运动还需要具备哪些特别能力?
韦愫怡:我一开始练的项目是400米、800米和1500米,开始接触定向运动后,中长跑要求的速度、耐力都成为我的优势。其实定向项目对选手的考验和锻炼涉及身心两方面,不仅要求选手具备良好的速度和耐力,在定向的过程中,我们要边跑边动脑,这就要求我们要具备优秀的识图、转图、读图能力。
羊城晚报:通过12年的定向运动经历,你有哪些收获?定向运动对你的人生意味着什么?
韦愫怡:在读书时,我通过外出参加定向比赛去了很多城市,饱览了祖国各地的大好风光。其实定向是一项跟文旅结合得非常紧密的运动,比赛场地多设在有着深厚历史文化氛围的景区里,以广东省内的比赛举例,我参加过很多场南粤古驿道的定向比赛,这些比赛不仅彰显出举办地丰富的历史文化传承,也成为带动当地经济发展的助力。
后来我成为了一名小学体育老师,尽管这时需要在工作和爱好间进行精力分配,但我把定向也成功变成了工作内容之一,现在我们学校已经是深圳市光明区的定向项目特色学校,定向已经成了学校的特色课程,我在学校里也会负责定向队的日常训练。再后来,定向也让我拥有了美满的姻缘,我的丈夫就是定向运动的制图员,定向运动是我在爱好、工作、家庭生活之间的良好黏合剂,平时我和丈夫是轮流带娃、外出比赛,而我们都在家时,也会带着孩子出门接触定向运动。
羊城晚报:结合你的自身经历来看,接触定向运动对于青少年的身心发展都有哪些益处?
韦愫怡:定向运动对于青少年的锻炼是全方位的,除了速度、耐力、体能、识图、转图、读图能力外,定向运动对于青少年树立良好的人生观也有很大帮助,它能教会青少年怎么合理看待眼前的逆境,学会正确面对成功失败。
策划:林如敏 朱帆
统筹:周方平 赖书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