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九月,暑热未消,而2025年广州市从化区高校大学生法治辩论邀请赛现场,思想的交锋与智慧碰撞带来的“清凉”,更令人心潮澎湃。11支高校队伍齐聚,5场精彩辩论围绕“防范金融诈骗关键靠教育还是靠法律”“‘知假买假’式维权应不应得到支持”等现实议题展开激辩。这不仅是语言的较量,更是法治思维与青年责任的深度觉醒。
法治辩论赛之所以意义非凡,在于它将抽象的法治精神转化为具体的思辨实践。当辩手们引用法律条文、分析现实案例、剖析受害者心理时,法治不再是教科书上的遥远概念,而成为可感知、可讨论、可运用的生活智慧。这种沉浸式体验,远比单向的知识灌输更能培养真正的法治素养。
本次辩论赛的选题匠心独运,直指当下社会痛点。金融诈骗防范靠教育还是靠法律?这实则是对“事前预防”与“事后惩戒”两种治理逻辑的深度辨析。而“知假买假”应否支持,则触及法律与道德的边界,考验着青年学子对公平正义的多元理解。这些没有标准答案的命题,正是培养法治思维的最佳土壤——法治社会需要的不是机械记忆条文,而是在复杂现实中权衡判断的能力。
值得关注的是,本届赛事构建了“专业评委+学生评委”的双重评价体系。法官、检察官、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与高校辩论精英共同评判,既保障了专业权威,又融入了青年视角。这种结构创新暗示着法治教育的深层理念:法治建设既需要专业引领,也需要青春参与,二者的碰撞才能真正点燃法治教育的生命力。
从更广阔的视角看,这场辩论赛是新时代法治中国建设的一个微观缩影。当青年一代开始用法律思维分析问题、用法治方式解决问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便真正落到了实处。这些辩手们今日在赛场上的历练,正是在为明日参与社会治理储备能力——他们未来无论是成为法官、检察官、律师,还是进入其他行业,这段经历都将成为他们法治信仰的基石。
法治辩论赛的终极价值,不在于输赢结果,而在于思维过程。正如一位法学名家所言:“法律的生命不在于逻辑,而在于经验。”通过辩论获得的“经验”,让纸面上的法律条文变得血肉丰满。当年轻一代能够理性辩论金融诈骗的防治策略,能够深入探讨消费者权益保护的边界,我们看到的不仅是青年素养的提升,更是法治社会建设的希望所在。
流溪河畔,思辨争鸣。这场法治辩论赛仿佛一扇窗口,让我们窥见了法治教育创新的多种可能——当青春与法治相遇,激荡的不仅是智慧火花,更是一个民族对公平正义的不懈追求。期待更多这样的平台涌现,让法治精神在思辨中扎根,在青春中传承。
文|记者 马灿
图|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