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视频/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柳卓楠 通讯员 党英伟 石建华
没有冰也能玩儿冰壶?没错,这是残特奥会的一项比赛项目——旱地冰壶。9月18日,全国第十二届残疾人运动会暨第九届特殊奥林匹克运动会(简称“残特奥会”)旱地冰壶项目正式开赛,全国26支参赛队伍284名运动员齐聚广州市残疾人体育运动中心赛场,展开为期5天的激烈角逐。
记者了解到,残特奥会旱地冰壶赛事涵盖轮椅组、听力组及智力组三大类别,采用“混合赛制”,融合了小组赛、淘汰赛和附加赛。每场6局,按冰壶距圆心远近定每局胜负,6局后积分多者赢。
旱地冰壶运动是冰壶运动的陆地版本,规则与冰壶相似,但突破了场地和季节的限制,球体更轻,在陆地平滑地面上进行投掷。
这项运动具有占地面积小、易于学习、不受季节场地影响等特点,不同障碍类型的残疾人都可以参与。看似简单的比赛背后,实则非常考验个人技术与团队战术配合,因此也有人将这项运动称为“冰上围棋”。
根据分组安排,84名轮椅组选手、115名听力组选手及85名智力组选手将展开激烈对抗。正赛参赛阵容覆盖北京、福建、甘肃、广东、广西等26支代表队,包括香港特别行政区代表团。
“我感觉今天的场地设施和服务保障都呈现出国际化水准,从酒店的住宿安排到现场的各类设施,无不体现着人性化的细致关怀。无论是交通接驳时大巴配备的上下车斜坡板,还是洗手间及临时增设区的无障碍通道,都为轮椅运动员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当天上午,首场出赛的香港旱地冰壶代表队领队卢俊贤大赞场馆的无障碍设施。
“我第一次坐飞机,第一次来广州,感觉特别震撼。”来自内蒙古代表队的运动员高全福告诉记者,这是他第一次来广州参赛,能够参与如此大规模的赛事心情非常激动,而且场馆宽敞明亮,赛道设置合理,现场还有清晰的指引以及热心志愿者随时提供服务,让他倍感温暖。
22年前因一场车祸致残,在轮椅上的高全福一度经历了不敢出门、自卑、不敢社交等心理障碍,他直言“体育让他变得更自信,也勇敢地走出困境。”高全福说,这次来广州参赛要赛出水平,赛出风采。
无障碍环境建设是残特奥会的重要一环。广州市残疾人体育运动中心负责人表示,该中心致力于打造高标准的赛事环境,不仅按照无障碍三星级标准进行全面改造,还配备了先进的数字化服务系统。今年8月,中心荣获无障碍环境三星级认证证书,成为全国体育场馆改造项目中首个获此殊荣的单位。场馆内设置无障碍通道,引入“数字人客服”与AR导览技术,全力实现“零障碍”参赛体验。
交通保障方面,组委会组建专业团队规划路线,投入多辆专用接送车辆,并随时提供医疗、辅具支援及志愿者服务,确保赛事期间运行安全顺畅,为运动员提供全程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