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林清清
“针灸好!广东医生好!”在伽师县英买里镇卫生院,英买里乡11村五组的阿不力孜·阿布杜瓦伊提兴奋地竖起大拇指。他因为左腿不适无法正常行走,来此巡诊的广东省名中医杨志敏在他的头部取穴针灸,大约5分钟后,阿不力孜的腿部牵引感消失,双腿也能自如活动了。
这样充满中医药元素的场景,如今在新疆并不少见。在中医药文化市集上,当地居民跟打八段锦、制作中药香囊;在端午艾草香中,小学生们手搓艾条、VR采药;这里甚至有中医国家重点实验室喀什工作站、南疆首个国家级中西医协同“旗舰”科室、新疆首个中医药文化中心……在广东援疆的推动下,中医药在民生援疆、文化润疆中发挥出越来越大的作用。将名医工作室带到南疆的杨志敏说:“当我看到当地老百姓惊喜地瞪大眼睛和开心的笑容,就知道这就是一种实实在在的幸福感。”
“输血”帮扶:
广东名医万里送医
“这次在喀什,我又见到了以前飞来广州找我的‘老患者’。他专门从和田开车500公里来找我。”9月17日,说起不久前刚结束的南疆巡诊,广东省中医院副院长杨志敏教授向羊城晚报记者感慨:“对于他来说,好消息是以后他在南疆就可以找我的徒弟继续复诊治疗,我也会在线上远程指导,方便多了!”
2024年11月,杨志敏名医工作室在喀什地区第一人民医院(下称“喀地一院”)挂牌,不到一年的时间,杨志敏已经安排了两次这样的南疆基层巡诊、教学查房。
今年7月,杨志敏带领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广东省中医院)“新粤相印”志愿服务队,跨越万里奔赴新疆喀什,开展2025年粤喀同心“老年健康活动周”中医药进基层义诊活动。在喀地一院和伽师县、疏附县等基层卫生院,闻讯而来的当地群众热情高涨,基层卫生院的诊室里挤满了人。
在伽师县西克尔库勒镇卫生院,住院的村民则莱罕·喀斯木脚跟疼得走路都费劲,带队教学查房的杨志敏对她的手部针灸了几分钟,她便从难以下床,到可以缓慢自主走路。则莱罕·喀斯木满意地不断点头,同病房的患者都惊喜地瞪大眼睛问:“这根针为什么这么神奇?我能不能也试试?”
“如果没有来到现场,可能很多人会想不到,能在南疆的基层医疗机构里见到中医服务站。”杨志敏说。
“造血”育人:
师徒结对“传帮带”
巡诊的同时也是现场教学。伽师县西克尔库勒镇卫生院中医科康复医生努尔麦麦提·麦海木趁着杨志敏来巡诊的机会,连连讨教。“以前我给腰颈椎病人治疗,针刺腰部、颈部,一次需要扎15到20个穴位,而杨老师只用扎手部5个穴位。这次我学到了很多!”
与此同时,在伽师县英买里镇卫生院开展的中医药文化市集,推拿、刮痧、艾灸、贴耳穴等中医特色疗法,吸引了众多当地群众踊跃尝试。这支由14位学生组成的志愿服务队,其中5人就来自喀什地区。“很荣幸能把所学的知识服务于家乡。”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医学检验技术学院2023级学生艾迪娜·穆扎帕尔说,当听到群众用家乡话称赞自己,感到十分自豪。
“这次我们学习了手针和平衡针的运用,对解决腰椎疼痛问题有了新认识。”喀地一院中医科主治医师排孜拉·帕尔哈提说。他就是杨志敏名医工作室进驻南疆时,以传统拜师礼的形式,正式拜师杨志敏的四位本地医师之一。
“健康纽带”:
把“国”字号建在边疆
广东名医进疆,不仅带来了临床技术、人才培养,更带来了科研的理念和方法。中医药科研,在南疆发挥了造血激活作用,放大了医疗援疆的效能。
今年4月,南疆首个中医湿证专病数据库在喀地一院发布。这是在广东援疆指导下,省部共建中医湿证国家重点实验室喀什工作站成立后的最新工作成果。
广东援疆前方指挥部相关负责人介绍,截至今年8月,广东名医进疆工程已组织140批次1213人次专家团队到各受援医院开展学术交流活动,65名专家在喀什设立专家工作室、担任客座教授或入驻喀地一院博士后工作站;通过推动中医国家重点实验室喀什工作站落户,推进粤新协同科研课题5项,建立中医生物样本库和粤喀中医药人才交流培训基地;喀地一院中医科不仅成为粤喀中医师承培训实践基地,还成为新疆地州级医院中唯一入选的国家级中西医协同“旗舰科室”,为边疆地区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注入新动力,为以中医药文化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优质平台。广东“组团式”援疆医疗队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称号。
9月1日,全疆首个中医药文化中心——南疆(疏附)中医药文化中心在疏附县维吾尔医医院启用。6500平方米的空间里,集展示、体验、医疗于一体,中医药文化展示馆、名医传承工作室、特色疗法中心和中医“治未病”病区齐备,成为中医药文化润疆的新场景。中医药让珠水云山和帕米尔高原紧紧相连,粤新两地的“健康纽带”愈发紧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