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山连灯火:记藏粤直流工程工作者踏勘“无人区”的29天
创始人
2025-09-18 19:38:05
0

7.5公里,21基铁塔,29天。这是藏粤直流工程云南段最早开始踏勘的一段线路,也是难度最大的一段线路。

2023年7月6日,徐武辉和队员们回到腊嘎共包山山脚下秋那桶村路口时,手机信号栏第一次跳出“4G”图标。大家把包一扔,双脚一软,就蹲在草地上往家里打电话报平安。

十一名队员齐刷刷重复同一动作,像完成某种庄严仪式。

没人注意到,他们裤管上的泥浆早已结成硬壳,每一步都发出“咔啦咔啦”的碎裂声——那是他们在雪山深处踏勘29天后,带回来的唯一“勋章”。

雪线之下,泥水之上

藏粤直流工程是我国首个跨过青藏高原、云贵高原和华南丘陵三级地理阶梯的特高压工程,从西藏察瓦龙到广东珠三角,翻雪山、穿峡谷,把青藏高原的光与水等清洁能源,送到岭南的“世界工厂”。

怒江大峡谷,位于滇藏交界地,是这条“电力天路”踏进云南的第一站,周围群山平均海拔超过2000米,山高谷深,一年里大雪封山四个月,属于真正的“无人区”。

穿越这片“无人区”,需要考虑到生态、地形、土质等各种复杂情况,开展项目前期的工程踏勘。

铁塔塔基要埋在哪些点?要避开哪些障碍物,安全距离是否足够?现场地形、地质是否符合立桩条件?根据前期无人机航拍的海量画面,设计单位已在图纸上标出了20多个塔位点。根据坐标,要对每一基铁塔塔位的4个“腿”是否能立得住、立得稳;还有铁塔周边的环境,都需要进行现场仔细勘察、一一确认。

2022年2月末,线路专业出身的徐武辉刚调进南网超高压大理局基建部,第一天就接到任务:进怒江大峡谷,为藏粤直流工程云南段第一座塔基“踩点”。

“第一次到现场是夜里十点,峡谷对岸的灯像撒了一把星星。”徐武辉记得那幅画面,却没想到,自己很快就要走进星星照不到的深处。

初夏,高山积雪初融。2023年6月8日,收到新任务的徐武辉带着可研、设计、测量、环保等专业技术人员10人,从秋那桶村钻进了山里,与之相随的当地村民带着砍刀、背着背篓开路,从山脚下一路往上爬。

山路大多是呈45度以上的坡度,队员们只能手脚并用,尽量抓着比较结实的树干,一步一步移动;山路陡峭,很多地方需要用到绳索,一边拉一边走。

第一天午后,暴雨毫无征兆地砸下来,队伍原先驻扎的“营地”瞬间变成“泥潭孤岛”。

唯一一块相对平整的落脚地,是两块巨石夹缝中的草皮,不到20平方米。

队员们把帐篷角绑在裸露的树根上,再用安全绳把自己和帐篷捆在一起,“怕夜里被风卷下山谷”。

雨越下越急,水从帐底渗进来,睡袋一拧一把泥。

柴油桶、仪器箱、方便面箱子全泡成“面糊”。

第三天午后,补给见底,往返山下背粮要7小时,且随时可能遭遇塌方。一名向导指着石缝里一丛碧绿:“竹叶菜,熊都不吃,人能吃。”

一锅雨水煮野菜,十几双筷子在铝盆里打转,每人分半碗,“居然吃出海鲜的甜味”。

“上也上不去,下也下不来,不知道雨还会下多久。”夜里,徐武辉在笔记本中记录着:“雪线以下,没有英雄,只有咬牙。”

4100米,一格信号与四只熊

一进入山里面,手机就没有信号了,就连带上的卫星电话,也打不出去。

在这片原始森林中,团队成员基本处于与外界隔绝状态。在踏勘工作之余,寻找手机信号源成为大家为数不多的消遣之一。

在一个海拔超过3600米的山包上,一个固定的高点,方向正对着秋那桶村,有人发现了微弱的通信信号:一格。在这个点位,人稍微动一下,信号就没有了。

手机竖成一排,像祭天的小旗杆。

“站着别动,一格信号能撑30秒!”

“我还在现场,很安全,这边信号比较差,接下来几天可能还是联系不到我。”大家排队报平安,父母、妻子、孩子、领导……没有倾诉的时间,只有短短的几句话语。

徐武辉最后一个上场,他接连打了10个电话后,余光瞥见对面竹林晃动。

一只黑熊领着三只毛绒绒的“煤球”正翻竹根,距离不到50米。他和熊的中间,隔了一条沟。

他蹲下身,屏住呼吸,轻轻挂断电话,蹚着泥水往回挪。

回到营地,才发现后背湿透,不知是雨水还是冷汗。

后来踏勘到4100米峰顶,暴雨夹冰雹砸得仪器抬不起头。

众人躲进一棵十人合抱的枯树,树洞深两米,暖得反常。

生态专家后来告诉他们:“那是老熊的冬眠窝,幸亏季节错开了。”

徐武辉听完,背脊又一阵发凉:“原来我们与熊,只隔了一场暴雨的距离。”

两小时灯火,照见万家

无人区深山里,缺水、缺粮,但最缺的是光。

傍晚7点,峡谷像被墨汁灌满。

每天晚上,队员们都会抬出柴油发电机,发2个小时的电。

1个小分队区域1盏灯。三颗100瓦白炽灯挂在树干上,昏黄的光晕里,飞虫绕成微型银河。

“像把大理的夜市搬进了侏罗纪。”有人打趣。

在这一刻,很多队员终于明白了,为什么要把这笨重的“大家伙”扛上山:黑夜中的灯火,是如此温暖。

每天晚上回到“营地”,大家的第一件事情并不是吃饭,而是在烤帐篷烤睡袋之类。灯下,大家把湿透的袜子套在玻璃瓶上烘烤,火光把一张张脸照成铜塑。

没人说“想家”,却总有人突然沉默,盯着灯泡发呆。

光灭之后,峡谷重归漆黑,只剩雨点砸帐顶的鼓点。

徐武辉把这三盏灯称作“移动的灯塔”:“它们照不到路,但照得到我们心里那条回家的路。”

7月6日,队员们终于把最后一份岩芯装进密封袋,标记编号:N7。

7.5公里线路、21座铁塔的踏勘工作量,放在平常的工作环境中,3-5天就可以全部完成。但这次,这支队伍足足花了29天。

通过地质条件、地灾评估、环保复核,队伍共采集原始数据1.5万个,为后续索道架设、施工平台搭建、张牵场选址等收集矢量数据,给林地调规、专题报告编制提供了详实的数据支撑,同时也为工程投资建设提供依据。

下山路上,徐武辉回头望,无人区的雪山云雾翻涌,像一条白色哈达。当天,他连滚带爬下到山脚,还是摔了四五跤,“不是你想控制就能控制得住的。”

他忽然明白:那三盏灯、一格信号、一锅竹叶菜,甚至那四只熊,都是这条“电力天路”必经的注脚。

历经数名电力工作者多次实地踏勘,2025年,藏粤直流工程在云南、广西、广东规划设计的4300多基铁塔全部完成最终勘定。地图上密密麻麻的坐标点位,将在未来几年“种”下巍巍铁塔,通过电力银线,跨越千里送电。

“我们把光送向远方,雪山把灯火留给我们。”徐武辉在笔记本上写下最后一行,悄悄地把微信昵称改为4100。

峡谷的风掠过,灯火在他瞳孔里,轻轻一晃。

文|记者 董鹏程 通讯员 黄勇华 高亮 刘德欣 徐春林 辛镇瀚 吴志龙

图|受访者提供

相关内容

“智能汽车新标:驾驶员不握...
9月17日,工信部公布了《智能网联汽车组合驾驶辅助系统安全要求》的...
2025-09-18 22:52:34
铭记华南抗战特殊贡献:党史...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也是九一八事...
2025-09-18 21:23:04
放映招募|2025山海计划...
山海计划是由羊城晚报报业集团于2023年发起主办的对海内外优秀华人...
2025-09-18 21:21:33
以下是一篇改写后的内容,你...
在抗日的烽火岁月中,“永不消逝的电波”背后有着无数英雄的身影。李白...
2025-09-18 21:20:52
吉利银河M9震撼上市,17...
9月17日,吉利银河M9在杭州正式上市,定价18.38-24.88...
2025-09-18 21:04:55
青海首辆小米SU7出租车上...
近日,全国首辆小米SU7出租车在青海德令哈完成喷漆并投入运营。这辆...
2025-09-18 21:01:46
美议员:关税引发的通胀正在...
中新网9月18日电 综合美媒报道,美国消费者越来越感受到特朗普政府...
2025-09-18 20:23:19
云浮市入选联合国标准示范区...
2025年9月10日,云浮市“绿色国际化城市建设”咨询会在广东省云...
2025-09-18 20:22:04
邓勃视界|涯山残卷与翁山当...
昨天上午阳光特别好,翁山一片澄澈,山山水水,大美。已是初秋。栏杆下...
2025-09-18 20:20:21

热门资讯

“智能汽车新标:驾驶员不握方向... 9月17日,工信部公布了《智能网联汽车组合驾驶辅助系统安全要求》的征求意见稿,进一步推进辅助驾驶国家...
铭记华南抗战特殊贡献:党史学界...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也是九一八事变爆发94周年。9月18日上午,党...
放映招募|2025山海计划全球... 山海计划是由羊城晚报报业集团于2023年发起主办的对海内外优秀华人青年导演进行挖掘、孵化、选拔和培养...
以下是一篇改写后的内容,你可以... 在抗日的烽火岁月中,“永不消逝的电波”背后有着无数英雄的身影。李白等同志以电台为武器,在敌人的眼皮底...
吉利银河M9震撼上市,17.3... 9月17日,吉利银河M9在杭州正式上市,定价18.38-24.88万元,上市限时优惠价17.38-2...
青海首辆小米SU7出租车上路,... 近日,全国首辆小米SU7出租车在青海德令哈完成喷漆并投入运营。这辆雅灰色的小米SU7汽车喷涂了出租车...
美议员:关税引发的通胀正在“吞... 中新网9月18日电 综合美媒报道,美国消费者越来越感受到特朗普政府关税的影响,美国国会预算办公室主任...
云浮市入选联合国标准示范区建设... 2025年9月10日,云浮市“绿色国际化城市建设”咨询会在广东省云浮市召开。经多轮严格国际评审,云浮...
邓勃视界|涯山残卷与翁山当代艺... 昨天上午阳光特别好,翁山一片澄澈,山山水水,大美。已是初秋。栏杆下,洪水大河已变为绿水静潭。我立在翁...
以下是一篇改写后的内容,你可以... 在抗日的烽火岁月中,“永不消逝的电波”背后有着无数英雄的身影。李白等同志以电台为武器,在敌人的眼皮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