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江皓轩
图/受访者提供
设计/胡斌斌
1989年,南方测绘创立于广州天河,35年间,这家企业从天河宾馆起步,历经四次搬迁,最终扎根天河智慧城,亲历了天河从城乡接合部向中央科创区的华丽蜕变。作为测绘地理信息产业的领军企业,南方测绘的发展轨迹与天河建区40周年的奋进历程同频共振。
起步:
天河宾馆里的创业梦想
“最早我们在天河宾馆搞商业经营,主要做进出口。”南方测绘创始人马超回忆。初创时期,公司规模小,员工吃住行都是难题。“那时人员基本住在石牌、员村、简村等城中村,我们一下子租了四栋握手楼。”马超说,“控制成本是关键,城中村生活成本低,为我们起步提供了生存土壤。”
在那个阶段,天河区给予了企业实实在在的支持。“我们最关注营销环境、工商环境、税务环境,这方面天河非常突出。”马超表示,天河区政府为企业创造了良好的营商环境,让南方测绘这样的科技企业能够安心发展。
发展:
科韵路时期的规模扩张
随着业务不断发展,南方测绘进入了第二个发展阶段。“我们需要比较大的办公楼,就看中了科韵路那片地方。”马超说,“公司发展需要的地方大、人员多,科韵路提供了非常好的条件。”
在这个阶段,员工的生活条件也得到了改善。“大家住上了公寓楼,什么塘厦的、科韵路的。”马超回忆,“这是企业发展的必然要求,我们要改善员工的硬件条件。”此时的天河区,正在从传统的商业区向科技创新区转型,为南方测绘等科技企业提供了更多发展机遇。
壮大:
智慧城里的跨越发展
当南方测绘需要进一步发展高科技产业时,天河智慧城进入了他们的视野。“大家一过来就看到了自然环境好,各方面的政策很到位。”马超说,“智慧城支持我们这些搞高科技的企业,人才政策也比较好。”
最让马超感动的是天河区在硬件上的支持。“在广州那么好的地方能给一块地,这是多大的优惠啊。十几二十亩,使我们的硬环境硬条件提升了。”有了这块地,南方测绘盖起了自己的研发大楼,解决了研发场地和试验场地的限制。
在软的方面,天河区的人才政策也让企业受益匪浅。“天河对人才引进给予大量的政策支持,除了奖励,还有各方面的优惠条件都非常到位。”马超说,“天河地理位置好,处在这样的地理环境下,优势条件非常明显。”
创新:
智慧城营造的优质生态
让马超印象深刻的是天河智慧城的包容创新环境。他举例说,无人机研发需要空域进行试验,“正好我们这栋楼顶上就专门设置了一个试验场地、科研场地和应用场地。天河区政府在这方面做得比较好,包容性强,既不是不管,也不会硬管,给你比较宽松的条件。”
另一个例子是电力扩容。“我们发展过程中电容量不够,向天河申请后,立刻就帮我们解决了供电功率问题。”马超说,这种及时响应企业需求的服务态度,让企业能够专心搞研发。
如今,南方测绘已经发展成为拥有30家省级分公司、100余家地市级分支机构的大型集团,产品出口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公司聚焦高精度测量机器人、低空经济无人机、智慧无人船、三维激光测量等前沿领域,致力于解决国家“卡脖子”工程。
未来:
智慧城打造创新高地
天河智慧城作为广深港、广珠澳科技创新走廊的交汇点,已经成为广州最具活力的中央科创区。截至2023年,这里拥有科技企业2800多家,高新技术企业1000多家,构建起智慧城市、工业软件、信创软件等八大优势产业集群。
2021年,天河智慧城五大产业集群营收达1787亿元,核心竞争力更加突出。这里集聚了网易、小鹏汽车、佳都科技、极飞科技等行业龙头企业,成为天河区乃至广州市经济社会发展新的增长极和动力源。
马超特别提到智慧城的生态环境优势:“智慧城自然环境好,大家看成了一个打卡地,山水环境非常好。”同时,交通配套也在不断完善,“连接机场的高速公路马上就开通了,园区内部交通条件相当不错。”
在人才保障方面,智慧城周边集聚了全省50%的双一流大学、70%的高水平大学,为企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现在不是缺少人才的问题,是怎么用好人才的问题。”马超说。
站在新的起点上,马超对天河智慧城充满期待:“希望再引进一些高精尖人才,博士博士后给一些特殊的奖励支持政策,这样我们就能够把技术和产业进一步提升。”正如南方测绘的发展历程一样,天河智慧城正以其优质的创新生态、完善的配套设施和有力的政策支持,成为推动天河区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引擎,见证着天河建区40年来的辉煌蜕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