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城晚报记者 陈辉 实习生 赖欣怡 通讯员 彭福祥 章智琦
202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回望那段山河破碎、烽火连天的岁月,有一群身影格外动人,他们是以白袍为铠甲、以医术为利刃,在烽火中逆行的中山医人。
烽火中的“救护队”
据《国立中山大学日报》报道,“九一八”事变后,300多名中大学子组成赴京示威团北上请愿,途经战事紧急的上海时,多人留队加入十九路军,这些年轻人打响抗战救援第一枪。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全面抗战爆发。国民政府紧急征调全国医学生组建“医教救护团”。中山大学随即发出布告:“国难期间,全体教职员、学生、护士不得告假,不得辞职……应派各员须绝对服从中央命令,听候调遣。”
自1938年3月起,中山大学战地服务团从广州出发,先后到达武汉、郑州、开封、考城、徐州、台儿庄、潼关、西安、洛阳、长沙、南昌等地,他们除募集药品、物资之外,还在军队中从事战地卫生救护工作。
广州本土的战争同样惨烈,抗战爆发后,广州多次遭到日机轰炸,人员伤亡、房屋起火倒塌众多。据档案记载,医院成立了救护队抢救伤员,附属医院时任院长姚碧澄“每闻爆炸声,即电询警局落弹位置,亲率救护车奔赴灾区”。随着战事吃紧,医院入不敷出,但为了救治受伤的难民,医院还垫付了医药费。
“那时的中山医,没先进设备和安稳环境,靠的是医护人员枕戈待旦的坚守和废墟里抢救生命的勇气。”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以下简称“中山一院”)党委书记骆腾认为,这支“烽火救援队”充分体现了中大人的家国情怀,这种精神是每一位中山医人都要传承的根。
战乱中的救援通道
1938年,广州正处于废墟之中,而一湾之隔的澳门看似平静,实则暗潮涌动。
柯麟,早年毕业于广东公医大学(中山医前身),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27年,他投身北伐,先后担任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军医、后方医院副院长。
1935年,柯麟举家迁往澳门,他以医生身份为掩护,凭借高明医术为百姓诊疗,后被任命为澳门镜湖医院院长。抗战爆发后,在柯麟等爱国人士领导下,澳门同胞以镜湖医院作为主阵地,救治游击队伤员、掩护香港沦陷区抗日志士秘密转移,建起一条战火中的救援通道。
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香港落入日寇之手,日军大肆搜捕疏散至此的数百名文化界与爱国人士。柯麟组织镜湖医院等多方力量开展秘密营救,一部分人被伪装成病人安置在镜湖医院内,另一部分则被安排在火药局斜巷的民居暂住,待时机成熟再陆续转运至安全地区。最终,将夏衍、范长江、梁漱溟、金山、李少石等数十位爱国民主人士和文化界人士、共产党人一一护送出香港。
历三迁而不改宗旨
战火肆虐,山河破碎。为了保存教育的火种,1938年10月19日,中大师生开启了长达七年的迁校办学之路——从广州辗转云南澄江、粤北乐昌等地,历经三次迁徙,直至抗战胜利才重返广州。
1939年5月,中大在澄江复课。医学院定址澄江县城西北的关圣宫,条件十分简陋。土坯架木板作书桌,煤油灯替代电灯照明,书箱改造成可巡回的移动图书馆。即便如此,教学与医疗从未中断。
面对当地缺医少药的困境,医学院师生主动服务百姓,做了当地第一例甲状腺切除手术、剖宫产手术;当霍乱和脑膜炎在澄江一带流行时,医学院在全县全力以赴进行防治,及时遏制了疾病的蔓延;医学院教授康白清,在西门极乐寺开设中西医结合诊所,除热心为群众医治疾病外,还带学生实习……这些事迹,至今仍在澄江百姓间传扬。
1940年,中大开始从澄江回迁,一度分散于粤湘两省三县,其中校本部在乐昌县坪石镇。当时,乐昌儿童天花、成人疟疾流行,1940年期间还一度出现霍乱。医学院派出师生为县民诊病,并自筹经费购买霍乱疫苗给百姓接种,为儿童免费体检种痘。
1945年初,湘粤边境战事告急,中大各院部再次分散迁至梅县、连县、仁化办学。直至日本投降,才终于踏上归途,回到阔别七年的广州。从澄江到乐昌,从中断的课堂到流动的诊所,中大师生在破庙里办学,在废墟中行医,既救死扶伤,更传递医术,让教育火种在战争洗礼中愈发炽热。
“坪石先生”坚守初心
近期热播的历史传记电影《坪石先生》,记录的正是1938年广州沦陷后,中山大学西迁的那段悲壮而伟大的历史。“坪石先生”不是某一个人,而是在战火中坚守教育初心、守护医学火种的一群人,其中就包括中国现代病理学奠基人、新中国成立后首批国家一级教授梁伯强。
在澄江与坪石办学期间,梁伯强担任医学院院长兼医科研究院主任,致力于医学教育与研究。尤为称道的是,他顶着世俗压力,随时随地进行尸体解剖,让中国的病理学在战火中得以持续发展。资料统计数据显示,截至1965年,中山医学院病理学教研室的尸解总数已达7689例,数量居全国首位,为中国现代病理学体系奠定了坚实根基。
八十载光阴流转,中山医人“救人救国救世,医病医身医心”的初心,早已融入医院的精神基因。如今,这份初心正在续写新时代的情缘——
2024年,中山一院与云南玉溪合作共建的玉溪市中山医院正式开诊,这家1200张床位的现代化医院成为百姓期盼已久的重大民生工程。
“我们想像当年的前辈一样,把医术送到最需要的地方。”谈到传承和弘扬伟大抗战精神,中山一院院长肖海鹏表示,中山一院创新构建可复制、可推广的新型健康体系“中山一院DNA”模式,让革命老区、基层地区和边疆地区的百姓也能得到优质的医疗服务。
2024年,中山一院共派出帮扶专家2708人次,他们的足迹连成了一幅新的迁徙图,但这一次,是为了更好地到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