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黄昏,花都校园的跑道上有市民奔跑的身影,篮球场里响起阵阵欢呼。这不再是假期特有的景象,而是广州花都区135所公办学校体育设施常态化开放后的日常图景。
记者获悉,近年来,花都区教育局通过“严格准入、多元共治、智慧预约、保险护航”四大创新策略推动学校体育场馆“零距离”改革,让校园体育资源真正成为市民“抬脚就到”的健身乐园。
其实,校园体育设施开放并非新鲜话题,但往往卡在“安全谁负责”“管理谁出钱”的现实难题上。花都实践的可贵,在于用一套系统方案回应了核心关切:智慧预约平台让进出可控可溯,物理隔离实现教学与开放互不干扰,保险机制和免责清单为学校松绑减负。这不是简单的“打开校门”,而是一次精细治理的生动实践。
与此同时,花都探索出“多元共治”的创新路径。党建引领让党员干部成为体育指导员,校社联动引入村居力量参与管理,市场运作借力专业机构提升服务效能——政府“独奏”变社会“合唱”,既节约财政投入,又反哺教育事业,形成了资源循环增值的良性生态。
数字赋能则让开放更可持续。“花都校园健身卡”平台实现全流程智能化,智慧操场动态监测人流与设施状态,大数据为科学调度提供依据。这些技术手段不仅提升管理效率,更关键的是构建了“可监管、可追溯、可优化”的开放闭环。
数据显示,花都学生体质优良率连续两年领跑全省,印证了开放政策对青少年健康的正向影响;外来务工子女优先享受培训资源,则体现了公共政策的温度。开放场馆看似是体育举措,实则是教育公平、城市治理、社会融合的多赢之策。
而从更深层看,花都的突破在于重新定义了校园与城市的关系。当围栏变为纽带,学校不再是孤岛,而是融入社区肌理的活力节点;体育锻炼也不仅是课程要求,更是触手可及的民生服务。这种转变背后,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和教育资源的共享理念。
文 | 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冷霜
图 | 花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