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江漾清波,鹊桥映人间。
8月29日正值七夕,广州多个区以文脉为红线、城市为画屏,共织一场贯穿古今的浪漫相约:
集体婚礼演绎东方爱情的庄重承诺;巧艺市集让千年乞巧民俗焕发新生;白云山上的表白打卡点,每一步都寓意着“我爱你”……还有一群非遗传承人,让七夕不再是日历上的符号,而是广州一年一度极具温度的情感盛宴。
集体婚礼:
定格相守一生,感受别样浪漫
七夕佳节,良缘天成。七夕当日,广州再次迎来婚姻登记小高峰,全市共结婚登记1618对。
8月29日,一场集体婚礼活动在天河体育中心南广场举行,10对新人参加集体颁证和婚礼活动。10对新人完成结婚登记后,新娘身着浅香槟色长款礼服裙,新郎搭配白衬衫黑西裤,脸上洋溢幸福笑意。
10时30分,天河体育中心南广场户外颁证点氛围推向高潮。伴随“花城有囍”主题曲的悠扬旋律,10对新人缓缓入场,在现场亲朋好友的见证下,模范夫妻带领新人共同宣读结婚誓词,以坚定承诺定格相守一生的瞬间。
越秀区则正式成立“越秀越爱甜蜜联盟”,并举办首场主题活动。位于广州东方宾馆户外中庭花园的“花城有囍”结婚登记户外颁证点启用,兼具浪漫情愫与文艺气息的岭南特色园林风格,满足新人对结婚仪式的个性化需求。现场还引入了“婚俗+慈善”公益义卖模式,倡导新人们将家庭的温馨“小爱”延伸到奉献社会的“大爱”。
七夕节当天,白云区民政局婚姻登记处开展了“从爱人到爱家用责任与珍惜守护婚姻”和“普法课堂”两场讲座。同时,白云区多个景点正常开放,并设有表白打卡点。白云山的黄婆洞水库亲水栈道,是全长520米的水上观景栈道,每一步都寓意着“我爱你”。白云山摩星岭是白云区民政局认证的“最美户外颁证点”,设有“十全十美”大型塑石,是新人缔结山海之盟的浪漫地标。
文艺活动:
传统民俗交织匠心巧思,打造文化盛宴
七夕乞巧节源于牛郎织女传说,核心为“乞巧”。广府地区之所以重视乞巧,与岭南文化的务实风格有关,一针一线,一荤一素,世纪年月之下的生活智慧,皆为“工匠精神”。
8月29日至31日,荔湾区开展2025“七月七·弄巧季”活动,串联独具荔湾特色的民间“七巧”,精心打造茘巧展廊与荔巧工坊,还有广府传统婚俗、粤式乞巧仪式展示体验,让传统民俗与匠心巧思交织,为市民游客打造一场沉浸式的民俗文化体验盛宴。
在花都,梯面镇第三届七夕玉露节开幕,一场集文化传承、民俗体验、山水休闲于一体的夏日盛会激情上演。开幕式上,身着传统服饰的客家村民手持鲜嫩柳枝,以“轻洒甘露”的传统仪式为来宾送上祝福。
8月29日起,从化区和南沙区都将举行七夕活动。从化区的越秀・田园牧歌举行“甜野热恋季”七夕特别活动,有甜蜜跑、市集剧本杀等活动;“湾区港乐夜——港风金曲·南沙七夕音乐会”将于8月29日、30日在南沙国际会展中心盛大开演。
非遗传承人:
坚守乞巧民俗,传递美好家风
“粤人重巧夕,灯火到天明。”800多年前,中国南宋词人刘克庄用诗词歌赋,记录了广府地区的乞巧佳节盛况。有这样一群非遗传承人,他们致力于挖掘乞巧习俗、传递美好家风。
七夕前夕,羊城晚报记者探访了广州珠村,在20、21世纪之交,珠村率先在岭南地区恢复乞巧民俗,获得“中国乞巧第一村”的美誉。潘剑明作为国家级非遗项目“天河乞巧习俗”广州市级传承人,多年来,他致力于乞巧文化的挖掘、记录、传播、培训。
在20世纪30年代后,广府乞巧民俗一度中断没落。1998年,珠村的“巧婆”开始在祠堂试行“摆七娘”,珠村“第一个吃螃蟹”恢复乞巧习俗的消息不胫而走,引起了极大的轰动。
往后几年,潘剑明亲手查资料,为乞巧正名。2005年,首届广州乞巧文化节落户珠村。2011年,“天河乞巧习俗”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13年以来,广州乞巧文化博物馆、乞巧主题公园、七夕广场相继在珠村落成。
牛郎织女在“七夕节”相会的传说流传至今,让不少新人选择在这天“拉埋天窗”。在广府婚俗中,新人结婚场合会有一位重要角色出现——“大妗姐”,她主导、执掌整个仪式,把美好的新婚祝福送给新人。近日,羊城晚报记者专访了专职大妗姐、广府婚礼习俗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卢燕武(八姑姐)。
在以前的家庭,如果妗母不熟悉婚俗仪式,家族将在外请一位“梳起唔嫁”(指盘起头发,终身不嫁人的妇女)自梳女操持婚事。
随着时代发展,大妗姐的身份从自梳女逐渐演变为家庭幸福美满、儿女双全的人士担任,卢燕武说:“这种演变也意味着,大妗姐要将自身美好的家风,美好的祝福传递新人。”
文、图/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严艺文 徐振天 马思泳 冷霜 徐炜伦 卢佳圳 马灿 江皓轩 陈秋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