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穗字号”农产品虽有特色,却“深闺待识”。品牌方面,缺乏统一且响亮的标识,难以在市场中脱颖而出;科技上,先进种植养殖技术未充分运用,影响产品质量与产量;文旅融合也不足,未能借旅游资源提升产品知名度。各方盼能携手共进,以品牌建设为引领,用科技赋能,借助文旅平台,让“穗字号”农产品走出广东,走向全国,打破困境,实现突围,让这些优质农产品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绽放光彩。
本期话题:挖掘广州特色农产品资源,助力乡村振兴
广州这座千年商都的肌理中,不仅涌动着都市的繁华脉搏,更蕴藏着滋养城市的绿色宝藏。增城丝苗米、南沙青蟹、从化荔枝蜜……12个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和42个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共同构成了广州乡村振兴的底色。然而,市民“买不到”、品牌“认不出”、好货“卖不上价”的现实困境,成为横在资源禀赋与发展优势之间的沟壑。
在广东“百千万工程”三年初见成效的关键之年,广州如何将资源优势转化为富民胜势?广州市政协农业农村委通过“有事好商量”民生实事协商平台,聚焦“挖掘广州特色农产品资源,助力乡村振兴”议题,组织政协委员、职能部门、行业代表等共商破局之道,为“穗字号”农产品打通从田间到餐桌的升级之路。
农品品牌星辉初现,广泛认知犹待出圈
行走在广州的沃野田畴上,丰饶的物产谱写着千年商都的另一面繁华。增城丝苗米作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其明星品种“增科新选丝苗1号水稻品种”曾荣膺全国优质稻味品质金奖,米香浓郁、口感上乘;而咸淡水交融的南沙则孕育出品质卓越的青蟹,膏肥肉嫩、风味独特。
这仅仅是广州特色农产品璀璨图谱的一角。细数家珍,“一花一菜一果,一鱼一虾一蟹,一蜜一粉一景”的格局已然成形:广花红掌种苗占据全国三成以上份额,其明星产品“小娇红掌”曾摘得全国“金花奖”;看似远道而来的“宁夏菜心”,实则是广州市农科院研发的品种,北上种植后返销珠三角的“广州菜心”;而曾馈赠英国女王的花都瑞岭盆景,更是将自然艺术凝练于方寸之间……42个登上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榜单、24个入选省级榜单的亮眼成绩,彰显着广州特色农产品资源的深厚底蕴。
然而记者调研发现,尽管坐拥众多优质资源,广州特色农产品的品牌影响力与其内在品质相比,仍显黯淡。“广州也是有很多好吃的农产品,但是在市场上其实是很难买得到,我们都不知道在哪里买。”一位市民的困惑,道出了不少消费者的共同心声。
在广州市政协委员付伟的深入调研中,这一困境被概括为“优品不够多、优牌不够亮、优价不够高”。作为响当当的地理标志产品,增城丝苗米却受限于种植面积,产量难以形成规模,一位消费者说:“市场上很多丝苗米,不知道哪个才是正宗的,价钱也不一样。”而南沙青蟹凭借独特生态环境造就了高端品质,但养殖规模相比大闸蟹等全国性品牌仍显有限,难以充分满足市场需求。
广州市政协委员蔡马指出:“我们(农产品)品牌建设还远远不够,在宣传上面、在展览和推广上面存在着不足,没有为我们农产品发展带来很高的品牌效应。”不少承载着广州风土人情的优质农产品,依然“养在深闺人未识”。
科技之光点亮田野,落地生根仍有门槛
科技创新,正成为驱动广州传统农业向高质高效攀升的新引擎。
走进广州市农业农村科学院,翠绿欲滴的藤蔓下,乔燕春博士团队历时六年精心培育的“翠玉4号”水果节瓜静待收获。据乔燕春介绍,这一品种的VC等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相较传统翡翠类型节瓜更高,口感清甜爽脆,可生食、耐储运的特性更符合现代轻食潮流。“从论斤卖变为按个销”,市场的积极反馈直接带来了农户亩收益的大幅跃升。
而在花都区,近7000亩的蓝莓基地则上演着“数字农业”的生动实践。23个水肥一体化智控基地内,传感器如同敏锐的“触角”,实时捕捉着土壤温湿度、光照等关键数据。农户只需轻点手机APP,便能远程调控灌溉与施肥。“现在我们的蓝莓产量大大提升,花香味也变浓了!”基地技术人员的欣喜溢于言表。依托5G智控和“国企+民企”的创新合作模式,“数字蓝莓”正焕发勃勃生机。
科技赋能农业的“最后一公里”也并非全是坦途。高精尖的农业科技成果,如何真正为千千万万的普通农户所用,仍是亟待破解的问题。“无人机、传感器这些东西确实好,但也很贵,很多农户用不起。而技术再好,农民学不会、用不上,也是白搭。”一位专家强调。
文旅融合初绽新芽,深度体验呼唤升级
探索农产品价值提升的新路径,农文旅融合成为广州破题的关键尝试。今年盛夏,“又是一年荔枝红——2025广州荔枝文化旅游推广活动”在荔湾永庆坊盛大启幕,为市民游客奉上了一场融合味觉、视觉与文化的盛宴。
广州市农业农村局精心发布的“荔枝赏味图”成为亮点,集成近200家优质荔枝果场信息,实现一键导航采摘、线上下单直达。广州市农业农村局协调广州市文广旅局巧妙规划20条“乡村旅游+荔枝”精品线路,将增城古树群落、正果老街等文化地标与荔枝采摘无缝串联。
活动现场,荔枝文化展示区琳琅满目,从品种科普到文创产品,再到“长安的荔枝”主题打卡点,吸引了众多市民驻足。“最吸引我的可能是背后这个荔枝赏味图,跟前面有一个荔枝IP形象,颜色非常鲜艳,拍起照来非常好看。”一位市民反馈道。增城区文广旅体局局长刘艳媚表示,增城近年来持续打造农文旅融合:“非遗的旅游线路带动了农民的增收以及非遗美食的传播、古村风情的展现,农文旅的融合极大地推动了乡村振兴的发展。”
而对标这场标杆活动,广州部分农文旅项目在深度体验和产业链延伸上,仍面临着市民日益增长的高品质需求的挑战。“有时候周末去一些休闲农业点,就是简单摘个水果,很快就没什么可玩的了,待不了多久就走了。”一位市民反馈道。如何将资源优势,转化为让游客“来了不想走”的深度文化体验,是广州农文旅融合发展面前的新考题。
广州特色农产品资源的挖掘之路,既闪耀着科技之光与融合之新,也存在着品牌之困、科技之坎、文旅之盼。广州特色农产品亟待打通“优品-优牌-优价”链条,这不仅关乎农户增收,更系于这座千年商都如何挥毫泼墨、谱写农业新章。
下期预告
广州特色农产品资源如何打通从田间到餐桌的升级之路,向全国展现“金字招牌”的含金量?通过调研,广州市政协委员纷纷建言献策,请看下期报道。
总策划|任天阳 林海利 黄洁峰 颜复琼
统筹|刘云 曾健萍 李健
文|记者 孙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