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再出智能建造新举措,为 10 类建筑机器人提供造价支撑。此举旨在推动建筑行业的智能化发展,提高建造效率与质量。通过明确造价标准,让建筑企业能更准确地规划和投入,降低智能建造的成本门槛。10 类建筑机器人涵盖多个环节,如墙体砌筑、地面打磨等,它们的应用将极大改变传统建筑施工模式。这一举措不仅能提升建筑行业的竞争力,也为城市的现代化建设注入新动力,促进建筑领域向更高效、更智能的方向迈进。
为推动建筑业工业化、智能化发展,助力广州加速“12218”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近日,广州市建设工程造价管理站发布《广州市智能建造补充定额子目(试行)》(以下称《补充定额》),为智能建造设备装备推广应用提供造价支撑。自2025年8月1日起试行。
广州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方面介绍,《补充定额》适用于广州辖区范围内地面整平机器人、地面抹平机器人、腻子涂敷机器人、腻子打磨机器人、贴砖机器人、管桩焊接机器人等10类建筑机器人及智能顶升集成建造平台(工业化造楼机)施工作业场景,共涉及33个定额子目。其中,贴砖机器人与管桩焊接机器人施工子目为全国首发。
此外,还同步发布10类建筑机器人租赁价格信息,配套《补充定额》进行使用,构建“租赁价格+专项定额”的双轨制计价体系,服务建设项目在智能建造新技术、新工艺下的工程计价和造价管控需求。
作为全国首批智能建造试点城市,广州在印发《广州市智能建造试点城市实施方案》《关于选取试点项目应用智能建造机器人的通知》的基础上,积极推动建筑机器人在实际项目中推广应用,替代现场施工中“危、繁、脏、重”类的工作,有效缓解建筑工人短缺的问题。
截至目前,广州已有27个智能建造试点项目采用或计划采用建筑机器人,涉及建筑规模达600万平方米。试点项目应用结果显示,地面整平、地面抹平、地砖铺贴等智能建造机器人的整体工效为传统人工的2倍以上,且施工费用对比传统施工工艺费用降低超10%,真正促进建筑产业“提质、增效、降本”,实现质量安全、效率效益双提升。
文 | 记者 陈玉霞 通讯员 祝健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