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次次与暴雨洪水的赛跑中,广东通过多方面举措筑牢防汛安全线。一是加强监测预警,利用先进技术实时监控雨情、水情,提前发布预警信息,为避险转移争取时间。二是提升水利工程防御能力,加固修缮堤坝、河道等设施,增强蓄水排洪能力。三是强化应急响应机制,组建专业救援队伍,一旦遇汛迅速行动,开展抢险救灾工作。四是注重科普宣传,提高民众防汛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让群众能在暴雨洪水来临时科学应对,共同筑牢防汛安全的坚实防线。
7月9日,记者从广东省应急管理厅获悉,2025年广东前汛期告一段落,今年以来,广东先后经历了11轮强降雨和1个台风登陆影响。
回顾入汛以来复杂多变的严峻考验,广东坚持超前备战、精准预警、科技赋能,在“防”“救”各环节持续创新,织密基层防汛网。在一次次与暴雨、洪水的赛跑中,广东是如何筑牢防汛安全防线?
超前备战:拧紧防汛“安全阀”
元旦刚过,省三防办就比往年提前一个多月启动防汛备汛。在印发的通知明确推进“镇自为战、村自为战”机制。“就是要让镇村自建防线,提前备好物资、场所和预案,确保关键时刻能自救互救。”省应急管理厅负责人表示。
为了让这一机制落地,省三防办专门发文,从镇街和村(社区)两个层面,对完善应急预案、明确值守时间、组建救援队伍、设立直升机起降点等作出具体要求。
“十必检”清单成刚性标准,从三防责任人安装“应急一键通”APP,落实特殊群体临灾转移“四个一”机制到建设村级防灾减灾“十个有”、配置雨量监测桶,村(社区)防汛工作形成标准化考核。
汛前广东重点推进的“一页纸”应急预案,让干部群众一目了然掌握转移谁、何时转、谁来转、转到哪、转后怎么管这“五要素”。6月强降雨中,多个镇村的成功避险印证了它的价值:险情发生时,镇村干部照着预案里的转移路线图,顺利把危险区域群众带出灾害包围圈。
预案机制的效果还是练出来的。“粤防 - 2025”演练、梅州兴宁市水口镇在群兴村举行防汛及地质灾害应急避险演练……基层一线全面开展各类防汛演练,为应对汛情攒下了宝贵经验。广东通过一系列举措,打好基层防汛 “提前量”,力求拧紧每一个环节的“螺丝”。
预警叫应:吹响生命转移的“哨声”
早在6月10日,台风“蝴蝶”尚处在南海热带低压阶段时,省三防办就部署防风防汛工作,强调落实预警叫应机制,确保及时转移群众。
6月15日0时42分,茂名市信宜市贵子镇中和村村干部刘名芳巡查时,发现村里出现异常的黄泥水,马上上报险情。随即,镇村干部赶到村中紧急转移群众,25户57名村民全部安全转移,此后约5000立方米土石倾泻而下,近半个村庄遭受冲击,所有村民安然无恙。
省应急管理厅相关负责人表示,此次成功避险,得益于精准预警、及时叫应、隐患排查、提前转移等举措的严格落实。
临灾预警双重“叫应”机制奏效、“零伤亡”避险并非个例。在广东的防灾减灾体系中,基层干部和灾害信息员,是预警响应的“吹哨人”。
茂名电白望夫镇马龙村委会干部刘其青发现山体滑坡迹象,及时转移6户33人;肇庆怀集中洲镇收到山洪预警后,中洲镇中心村党总支书记梁可梓组织网格员用铜锣、敲门等方式转移1200多人。
广东省应急管理厅相关负责人表示,多起成功避险案例证明了“镇自为战、村自为战”机制和一页纸预案的效用。预警叫应机制让镇村成为最快响应单元,一线人员能快速处置,形成应急全链条。
科技协同:打通“三断”生命线
广东自然灾害多发,尤其在汛期,强降雨天气易诱发洪涝、山体滑坡、泥石流等灾害,导致灾区出现“三断”(断网、断电、断路)极端情况。广东通过系统性布局应急通信网络、航空救援等机制,打通基层“三断”生命线。6月肇庆怀集超百年一遇的洪水,就成了检验场。
当洪水淹没中洲镇白良村,在道路、电力、公网全断的困境中,370MHz窄带自组网通信系统这条无形的生命线始终顽强存在。村支书孔令高手持防水对讲机向镇应急办报告:“村里有老人需要转移,还有中风患者急需药品”。每个行政村支部书记都配备一部对讲机,构成灾情信息上传下达的坚固链条。
这套应急通信网络,自2021年起,在极端条件下为保障指挥体系发挥关键作用。广东省应急管理厅负责人介绍:“公网中断后,就靠它了——全省部署的325个高山基站和370MHz应急通信自组网,确保了每条村与镇、县指挥中心的信息通联。”
洪水阻断了地面交通,空中通道随即开启。6月20日,广东省应急管理厅调派的直升机悬停在中洲镇蓝坑村上空,向断桥环绕的村落精准投下20床毛毯、30箱八宝粥等物资。村民莫杏珍领取物资时连声道谢:“现在最缺的就是食物,这些物资来得太及时了。”
如今,广东正持续完善直升机救援体系,确保一旦有险情发生能第一时间输送救援力量和物资。
道路抢通则考验着部门协同效能。面对怀集全县194.1公里待疏通的道路以及23.95万方塌方,省级“1+34+N”交通应急体系迅速响应。6月18日,预置在肇庆的3支省级应急队携带42台挖掘机赶赴现场,与地方力量组成5个攻坚组。应急抢险队伍采用“人歇机不歇”的方式,成功抢通多处受阻公路和桥梁。
当洪水切断白良村所有对外通道,“村自为战”机制立即启动。村干部们奔走劝导尚未意识到危险的村民,“快回家,躲到高层去!”在失去一切外部联系的情况下,积极展开自救,正是“村自为战”机制的生动实践。
6月下旬,在洪水肆虐后的怀集县城,处处涌动着同心重建的热潮。干部群众、各方企业和社会组织迅速集结,全面开展清淤清障工作,为灾后重建美好家园按下“加速键”。从超前备战筑牢防线,到预警叫应精准转移,再到科技赋能打通生命线,广东在基层防汛工作中不断探索创新。
“接下来,我们将持续织密织牢基层防汛网,不断提升防汛救灾能力,以更加坚实有力的举措守护家园。”省应急管理厅相关负责人表示。
文、图|记者 郭思琦 通讯员 陈翠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