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间 15 分钟让孩子们动起来意义重大。民生政策在此得以体现,如增设课间活动设施,学校配备多样的运动器材,满足孩子们的运动需求。开展课间集体操,全体师生共同参与,增强团队协作。组织课间趣味运动比赛,激发孩子们的竞争意识和运动热情。还可以安排校园广播播放轻松的音乐,引导孩子们在欢快氛围中放松身心、舒展筋骨。这些举措让孩子们在课间真正动起来,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彰显了民生政策对孩子们成长的关怀与重视。
近两年,国内已有多地出台政策,将中小学课间时长由10分钟延长至15分钟,保证孩子们的体育活动时间。
“课间15分钟”对于学生们调节情绪、放松身心、增强体质无疑是一个有益的尝试。但如何落实并产生好效果?场地、项目、安全保障,这些都是需要考虑的内容。
早上9点钟,走进贵州省毕节市织金县第三小学,打羽毛球、跳绳、转呼啦圈、滚铁环……放眼望去,孩子们分散在校园的各个角落,玩得不亦乐乎,欢声笑语此起彼伏。
2024年9月,毕节市织金县率先在全县的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实施“课间一刻钟”。织金县第三小学还在今年学期开始向学生进行课间活动需求的意见征集。如果喜欢的学生多,而且没有安全隐患的项目,他们就会开展下去。
在贵州省省会贵阳市,一些位于老城区、空间有限的学校也在不断挖掘,满足学生们的活动需求。贵阳市双语实验小学的学生超1000人,但由于和紧挨着的中学共用操场,活动区域十分有限。
学校一方面与中学错峰开展课间活动,另一方面则尽力利用和改造教学楼空间,打造适合不同年龄段、类型多样的活动项目。
记者通过实地探访看到,5分钟的课间时长延长,真正让孩子们动了起来。
一项好政策要持续发挥作用,需要学校、老师、家长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才能够让孩子们真正做到“身上有汗、眼中有光”。
记者:吴斯洋、崔晓强
新华社音视频部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