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 字:国风中山装服饰设计大赛在穗启动,这一赛事旨在推动国风文化与时尚的融合。中山装作为中国传统服饰的代表,承载着历史与文化的厚重。启动该大赛,吸引众多设计师参与,他们将以创新的设计理念,将中山装与现代元素相结合,展现国风之美。最高奖 1 万元,激励设计师们发挥创意,打造出独具特色的国风中山装作品。这不仅有助于传承和弘扬中山装所代表的精神,也为时尚界注入新的活力,让更多人领略到国风服饰的魅力。
2025年与2026年将迎来孙中山先生逝世100周年与诞辰160周年纪念。为传承先生革新精神,推动中华文化创新发展,“世纪风范·衣脉相承”国风中山装服饰设计大赛座谈沙龙暨启动仪式于5月16日在广州中山纪念堂启幕。
本次赛事设立万元奖金,向国内外征集创新设计作品,采取专家评审与公众网络投票相结合的方式,最终将选拔出五强设计方案,以展示传统文化在现代时尚中的活力。启动仪式特别安排了专家座谈会,邀请行业内的权威专家顾问为赛事提供专业指导。广州中山纪念堂这座融合中西建筑精髓的百年文物建筑,将见证传统服饰文化的现代转型。
百年地标邂逅国潮新风
国风中山装设计大赛启幕
作为孙中山亲自推动的服饰革新成果,中山装既是民族觉醒与文化自信的见证,也是享誉国际的“中国服装名片”,素有“影响世界的十大服装之一”的美誉。而作为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中山纪念堂主体建筑以48.63米高的恢宏穹顶、无柱支撑南北纵深72.65米的跨度空间,展现了中西建筑艺术的完美融合,如今亦成为连接服饰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舞台。
启动仪式上,专家与嘉宾共同点亮象征文化传承的装置,“世纪风范·衣脉相承——国风中山装服饰设计大赛”自此正式启动。
本届大赛面向全球征集创新设计,海内外设计机构、高校师生及个人均可参赛(团队不超过3人)。赛事要求参赛者在保留立领、四口袋等中山装经典元素的基础上,完成春秋套装、夏装短袖、冬装大衣三季设计,并特别鼓励运用环保科技面料、智能交互材质及模块化结构创新,推动传统服饰现代化转型。
本次赛事设一等奖10000元、二等奖5000元、三等奖3000元及风采奖2名(各2000元),将通过专家评审与公众投票评选五强方案,赛事详情可通过广州中山纪念堂官方平台获取。
“本次大赛既是对先生‘敢为天下先’革新精神的传承,更是对中华服饰文化现代生命力的探索。”广州市中山纪念堂管理中心负责人表示,大赛联动粤港澳宋庆龄基金会等机构,力求将中山装从历史符号转化为可穿戴的文化IP,实现东方美学与当代时尚的深度共鸣,为百年建筑注入时尚新注解。
名家共议中山装
探寻传统与现代的平衡点
在同期举办的专家座谈会上,来自历史研究、服装设计、学术教育、时尚产业等领域的四位专家,围绕中山装创新展开深度对话。
广东省社科院历史与孙中山研究所副所长张金超提出创新方法论:既需守护“四袋五扣”等核心元素承载的世纪理念,更要注入时代基因。他建议选手通过融合中华文化、接轨国际潮流、开发多元场景应用等手段,将政治符号转化为文化IP,打造中国现代性的柔性表达载体。
中国时装最高荣誉金顶奖设计师、广州时尚设计师协会会长邓兆萍则着重技术突破。她指出,当代设计师正运用轻量化面料与国际化审美重塑中山装。作为非遗推广大使,她强调可借助国际赛事平台联动东南亚高校,以时尚产业为载体向全球传播中山装文化理念,同时借助巴黎、米兰等国际舞台实现跨文化对话。
广东省服装设计师协会副会长、广东省十佳设计师、广东服装非遗推广大使、“墨话”创始人兼总设计师候晓琳则强调场景化创新,提出将非遗刺绣、盘扣工艺与现代设计结合,赋予传统理念以新时代解读,推动日常化转型。她还以联合国总部演讲时身着新中式服装引发关注为例,建议强化职场通勤、毕业典礼等现代场景适配性。
广州美术学院工业设计学院服装专业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卢麃麃从符号学角度解析,认为中山装作为中西文化融合的结果,其立领、贴袋等元素具有强符号性。她还以碉楼类比,强调传统元素需植入当代生活叙事。“中山装本就生长在这片土地,未来需要年轻力量浇灌新可能。”面对“打造广式城市符号”的提议,卢教授充满期待。
专家一致认为,参赛作品既要有对经典元素的深刻理解,更要展现突破传统的创新胆识。据悉,大赛最终成果将于10月揭晓,这场传统服饰现代化实验将在中山纪念堂持续激荡创新火花。
总策划|林洁 林如敏 刘云 骆苹
执行策划|梁怿韬 董华海 孙牧 冼颖樱
文|孙牧 江皓轩 冷霜
图|梁怿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