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校地协作,专家学者开展地质灾害防治科普研学活动意义重大。通过校地携手,能将专业知识与实地考察紧密结合。专家学者以生动案例和实地讲解,让学生直观感受地质灾害的危害与防范要点。这不仅提升了学生的科学素养,增强其对地质灾害的防范意识,还为地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培养了未来的力量。同时,校地协作促进了资源共享与优势互补,推动了地质灾害防治科普工作的深入开展,为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贡献了智慧与力量。
文、图/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罗仕 郭思琦 通讯员 黄俊傅 郑康泽
5月15日,在第17个全国防灾减灾周到来之际,广州开发区规划和自然资源局邀请广州大学地质灾害行业专家郑先昌教授及其技术团队,赴黄埔区开展地质灾害防治科普研学活动。活动通过实地调研、专题讲解、互动研讨等形式,强化校地协作,为防灾减灾工作注入专业力量,推动科普宣传与防灾实践深度融合。
活动首站走进黄埔区地质灾害科普展馆。作为黄埔区科普教育新地标,展馆整合虚拟解说、图文展板、实物模型、互动装置及VR技术等多元载体,有机融合“常识篇、临灾篇、避险篇、宣传篇、减灾篇”五大板块,构建“初识-感知-体验”科普链条,系统呈现地质灾害成因、风险识别方法及避险自救要点,兼具科学性、趣味性与教育性,有效提升公众灾害防治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研学团队随后赴黄埔区地质灾害主题科普公园。依托自然山体环境,该公园创新“寓教于景”模式,将防灾知识融入休闲空间,通过阶梯标语、互动装置等载体,使公众在游览过程中潜移默化掌握地质灾害知识,推动形成“全民知灾、科学防灾、主动减灾”的社会氛围。
此次活动郑先昌教授团队结合实地调研情况,就科普基地宣传效能提升等提出专业性建议。下一步,广州开发区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将充分吸收建议,以科普展馆、科普公园、科普社区三大科普基地为依托,持续强化科普宣传在防灾减灾工作中的基础性作用,着力提升城市安全韧性,切实守护群众生命财产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