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届中国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总决赛在广州盛大举行,这是算法领域的巅峰对决。来自全国各地的顶尖高校队伍齐聚一堂,展开激烈角逐。赛场上,选手们凭借着精湛的算法技巧和高效的编程能力,在一道道复杂的编程题目中比拼速度与智慧。他们时而沉思,时而敲击键盘,每一个动作都凝聚着他们的努力与汗水。这场竞赛不仅是对选手们个人能力的考验,更是中国大学生在算法领域的一次集中展示,推动着我国程序设计教育的不断进步。
文、视频剪辑/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张璐瑶
图、视频素材/主办方提供
5月10日至11日,第十届中国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总决赛(China Collegiate Programming Contest,简称CCPC)在广州举行,来自北京大学的团队“赤橙黄绿蓝紫”获得本届比赛本科组冠军。
“粤港澳大湾区有很大的人才优势,很重视高校人才特别是IT人才的培养。”主办方介绍,CCPC是中国水平最高、规模最大的计算机学科竞赛,尤其在算法领域备受瞩目,为我国IT业的发展培养和选拔了大批人才,不少竞赛选手入选“华为天才少年”计划等。
5小时鏖战,两名北大“00后”夺冠
经过网络赛、省赛、分站赛的层层选拔,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全国107所高校122支队伍的近400名本专科学生进入总决赛。
总决赛现场,参赛队伍要在5个小时内解决13道题目,通过逻辑推理、数学建模、算法设计、编程实现等方式,在规定时间内解决实际应用场景中的复杂问题。
经过5个小时算法鏖战,最终,来自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和清华大学的参赛队伍分别获得本科组冠、亚、季军;来自宁波职业技术学院、浙江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和浙江育英职业技术学院的参赛队伍分别获得专科组冠、亚、季军。
作为国内高校算法领域的顶尖平台,冠军是怎么练成的?记者了解到,本届总决赛本科组冠军队的两名队员蒋凌宇、钱易均为来自北京大学图灵班的“00后”。他们年纪不大,却在国内算法圈堪称“大神”——曾在第46届、47届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全球总决赛ICPC WF中分别获得冠军、亚军。
蒋凌宇告诉记者,自己初中开始就对信息竞赛、计算机编程产生浓厚兴趣。在他看来,兴趣本身是就是一种天赋。“这可能是我最后一场正式比赛。目前大模型、AI非常火,我希望未来能在这方面更多地培养一些人才。”他说。
“比赛非常锻炼我们的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钱易说。
选拔顶尖算法人才,用代码改变世界
如何选拔更多、更优秀的人工智能等新领域高端人才?CCPC组委会执行主席、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孙大烈认为,人工智能技术本质是程序员创造的工具,无法取代拥有高阶思维的高端人才。CCPC始终致力于发掘具备创新能力的计算机人才。
“人工智能一定离不开算法。我们的获奖选手,代表国内大学生算法的顶尖水平。”CCPC组委会副秘书长、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教授刘春英说。在他看来,从2015年首届比赛至今,经过十年积累,中国大学生算法水平取得了明显进步,也奠定了国内IT技术快速发展的人才基础。
当前,在人工智能、人工驾驶等新领域,有不少“新秀”都是从此类比赛中选拔而出。“我们有很多选手毕业后入选了‘华为天才少年’计划,小马智行的创始人之一就曾是我们的选手,DeepSeek团队成员中也有不少算法竞赛中走出的人才。”刘春英告诉记者,本届CCPC参赛选手几乎都是“00后”,他们对算法非常热爱,有天赋、能吃苦、专注力强、自学能力强,成绩也远超往届,为算法领域注入新生力量。
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副校长(教学)吴景深指出,希望吸引全球青年在人工智能、绿色科技等领域探索代码推动社会进步的更多可能;呼吁青年从竞技场走向改变世界的第一线,在粤港澳大湾区这片热土续写技术赋能人类文明的新篇章。
香港科技大学(广州)信息枢纽-数据科学与分析学域主任褚晓文告诉记者,港科广正努力为国家培养一批能够推动人工智能核心的技术和算法的人才,希望能够突破算力瓶颈。“希望以赛事吸引更多的人才来到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