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 200 字简述:
视频展示了海珠鹭江老旧小区的焕新颜,其背后依靠资金治理服务的三管齐下。一是政府专项拨款,为小区基础设施改造提供坚实资金保障,如修缮道路、更新水电设施等。二是引入社会资本,吸引企业参与小区公共空间提升,打造宜居环境。三是居民自筹资金,激发居民的主人翁意识,共同为小区的美好未来贡献力量。三管齐下,有效解决了老旧小区资金难题,让海珠鹭江老旧小区旧貌换新颜,提升了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陈玉霞 通讯员 陈易文
图、视频/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陈玉霞
整洁的道路,绿树成荫;中心的花园里,住户们坐在一起休闲话家常;散步累了,可以直接坐在围墙边的板凳上休息;齐刷刷铺设的水管、专属的无障碍通道……路过或进入海珠区新港西路206号大院的人,往往会惊叹这里优美整洁的小区环境。
但实际上,这个始建于上世纪60年代的广州电器科学研究院小区,已历经60多年风雨。这座承载着一甲子记忆的老旧小区,如何实现“逆生长”?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走访了解到,除了有资金支持、精细化治理外,专业的物业服务也是不可或缺的一环。
三方资金支持,“黄金三角”治理新模式
60多年楼龄的小区,基础设施老化等问题日益突出,如何提升居民的居住环境?户户诉求都不相同怎么办?
新近退休、时任鹭江社区居委会主任的何莲友告诉羊城晚报记者,2023年,为了推进鹭江社区容貌品质培育提升工作,赤岗街道、广州市规划院海珠分院、广州电器科学研究院等相关负责人,业委会,珠江城市服务团队等召开过多次推进和部署会,并直接到大院内根据实际情况提出修改方案,完善相关的设计方案细节。
整体工作中,负责小区物业管理的珠江城市服务团队也起着重要的纽带作用。电科院珠江城市服务项目经理成泉介绍,从2019年起,该公司就携手鹭江社区居委会、业委会探索“黄金三角”治理新模式。通过“铁脚板”调研法,累计开展入户走访300余次,召开协调会议30余场,建立涵盖100余项诉求的“民生数据库”。这种“群众点单、社区派单、物业接单”的闭环机制,将居民需求精准转化为改造清单。
改造资金如何解决?据介绍,除了用于老旧小区品质提升的政府专项资金外,小区所在的广州电器科学研究院、珠江城市服务管理团队,均进行了相关的投入支持。成泉坦言,资金确实很重要,因无法短时间内筹齐所需改造资金,小区的升级改造只能从逐步微改造做起,逐年持续推进。
精准改造焕新,提升居住舒适感安全感
该小区始建于上世纪60年代,占地面积约4.2万平方米,共有单元数952套。“没有改造前,这些楼栋面前环境很脏乱;小区道路路面的砖凹凸不平,安全隐患很大……”成泉指着小区老照片介绍。如何为住户营造更为舒适的居住环境?成泉介绍,该服务团队以“环境焕新、空间优化、安全升级”为三大方向,通过专项资金与公共收益的科学投入,实施组合拳式、细水长流式的品质提升工作。
而今,走在这个大院的门口,可见升级改造后的小区大门非常开阔,根据业主意见,大门处的地砖也特意换成了防滑砖,加上智能化的门禁系统,让住户们出入更为安全便捷;小区里,红色防滑沥青路面替代了老旧透水砖,党建文化长廊与景观廊道交相辉映,增设了快递柜并优化了相关动线,实现了“颜值”与“功能”双提升。
空间重构方面,为了更好解决住户停车问题,大院内科学规划新增了27个标准车位,并拆除危房打造了中心的口袋公园,配置林荫座椅、健身步道,让“边角料”空间变身全龄友好活动区。
此外,完成消防系统迭代、危树修剪、井盖加固等10余项安全工程,清运积存垃圾十余车,提升了小区安全性能。
居住品质少不了物业服务护航
老旧小区要焕新颜,仅仅换新硬件并不足够,软性的物业服务一样很重要。走进这个大院,整洁优美的小区环境,整齐的车辆摆放,随时能和住户亲切打招呼的物业人员,都可以看出这里的物业服务质量。
“改造过程中,我们强调的是‘温度服务’。”成泉说,近年改造过程中,同步启动了适老化改造专项行动,例如针对老年居民需求,增加了扶手、无障碍通道等设施。开设了物业服务“雷锋岗”,常态化为老人提供代购、义剪、义诊等数十项便民服务,年均组织社区文化活动20余场。何莲友坦言,对于老旧小区来说,专业的物业管理非常重要,这种“硬件焕新+服务升温”的模式,才能让居民切实感受到“家门口的幸福升级”。
通过建立“居委会统筹、业委会监督、物业执行”的三方协同机制,形成“需求征集-项目实施-效果评估”的闭环管理体系。电科院小区的改造实践,不仅实现了物理空间的焕新,也探索出老旧社区治理的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