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展示了在广东,“智能狗”和“无人机”在地震防灾减灾中发挥的重要作用。“智能狗”能快速穿梭于灾害现场,通过搭载的各种传感器实时监测环境数据,为救援人员提供精准信息。“无人机”则可高空俯瞰灾区,快速评估受灾情况,协助规划救援路线。它们的出现,让地震来临时人们不再惊慌,大大提高了防灾减灾的效率和准确性,为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提供了有力支持,彰显了科技在应对自然灾害中的强大力量。
文、图/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梁怿韬 通讯员 李曼
视频/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梁怿韬
自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发生后,每年的5月12日为我国一年一度的“全国防灾减灾日”。2025年5月12日,广东省地震局、广东省教育厅、广东省应急管理厅、广东省科学院、广东省消防救援总队、广州市减灾委员会、广州市海珠区减灾委员会等单位,联合在广东生态工程职业学院举办2025年广东省“全国防灾减灾日”防震减灾科普宣传主场活动。有关职能部门不仅通过“主场活动”向公众传播防灾减灾知识,还对外展示广东如何通过“智慧力量”实现防灾减灾。
预警接收终端进入应急管理单位,第一时间可收到地震预警信息
“地震距离广东并不遥远。”这是广东省地震局相关专家在历次科普活动及场合中不断强调的。历史上南澳、阳江、河源等地曾发生过6.0级以上的地震,让广东针对地震的防灾减灾工作“不能放松”。
为了让更多人第一时间知悉地震发生,我国自2010年起启动国家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工程,广东则自2018年起开工建设国家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工程广东子项目。通过该子项目,国家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工程广东团队在广东设置1172个地震监测站点,1个省级预警中心,1463个地震预警专用终端。2024年1月1日起,该子项目正式对外服务。如今广东居民在地震发生时能够通过手机收到预警信息,便与该子工程密切相关。
“也许不是每个人都能随时浏览手机接收地震预警信息。这种终端接收设备,将帮助有关职能部门第一时间掌握地震信息。”在5月12日“主场活动”现场,广东省地震局将一台地震信息接收终端带到现场。该设备能够接收国家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工程广东子项目所发布的地震预警信息,并及时向终端设置地传播预警信息。广州市海珠区减灾委员会相关工作人员介绍,海珠区委区政府、区内多个应急管理单位已设置此终端。如果海珠区发生破坏性地震,或者周边地区发生破坏性地震,应急管理单位通过终端接收预警信息后,将第一时间启动预案进行救援。
多种智能设备,帮助防灾减灾
地震发生后,人员有可能被困于陆路交通中断区域,有的人员更有可能被困于倒塌建筑瓦砾、滑坡泥土当中。及时搜救并为被困人员提供救援物资,有助被困人员早日脱困。在5月12日“主场活动”现场,多款用于搜救及支援被困人员的智能产品被展示。
“有了‘它’,被困失联人员将更容易寻获,并且减少了搜救时发生二次伤害的概率。”广州欣纬智慧安全科技有限公司,将一条智能机器狗带到现场。现场演示时,这条机器狗模仿出类似真狗的作揖打滚与人类亲近工作;当输入指令要求其参与搜救时,智能机器狗则可以在瓦砾及松软泥土区域参与搜救,并通过AI摄像头、生命探测器等设备探测搜救区域是否有人员被困。欣纬公司技术人员介绍,相比真正的搜救犬,智能机器狗能够工作更长时间,深入更危险的地方,无需人员贴身作陪,减少了搜救过程中因次生意外所带来的伤亡损失。
“救援人员未必第一时间能够到达,无人机则可以。”广东华科尔智飞科技有限公司,将一架载重无人机带到“主场活动”现场。在演示中,无人机演示了高空投掷救援物资作业。公司技术人员介绍,除了可以应用于地震,该无人机还可以在广东经常发生的洪涝灾害中,向困于四面环水区域的人员空投救援物资。今年年初广州市南沙区一处仓库发生火灾,该款无人机升空,向火灾区域投掷“水弹”,帮助消防员灭火。
应急管理知识传播进校园,帮助师生应对各类灾害
智能设备的加持,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应对灾害发生。但防灾减灾意识的提升,仍离不开“人人讲安全个个会应急”这一主题。在5月12日的“主场活动”现场,广州市应急管理局地震救援教官,向广东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师生介绍绳索逃生的技巧。
广东省消防救援总队一台消防车加装了高空缓降训练设施,供师生体验利用缓降设施从高空逃生;一个充气帐篷模拟烟雾弥漫现场,供师生体验如何在浓烟滚滚区域逃生。
一台“广州应急安全全民体验馆校园移动宣教车”开来现场,供师生了解校园区域一旦发生地震、火灾时如何避险减灾。
广东省应急协会志愿者服务总队,为师生讲解心肺复苏知识。
为丰富师生的防灾减灾知识储备,“主场活动”联合主办方,向广东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及邻近的广东财经大学赠送科技图书200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