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一公院士在专访中强调,要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和未来引领者,需创造优越条件与提供宽松氛围。优越条件包括优质的教学资源、先进的科研设施等,为学生提供坚实基础。宽松氛围则能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独立思考能力,让他们敢于突破常规。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学术道路上自由探索,充分发挥潜能,成长为能够引领未来发展的杰出人才。这体现了对人才培养的深刻理解和高瞻远瞩的教育理念。
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丰西西 何宁 蒋隽
图/受访者提供
4月29日,西湖大学发布公告称,2025年将首次面向广东等5个省(市)招收本科生。
消息一出,立即引起社会广泛关注。西湖大学是新中国第一所社会力量举办、国家重点支持的新型高等学校,首任校长由生物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施一公教授担任。自2018年2月14日获教育部批准成立以来,西湖大学的“一举一动”备受关注。2022年,西湖大学首次面向浙江省开展本科“创新班”招生试点,至今已是第4个年头。据统计,西湖大学创新班已在浙江省招收了共240名优秀学生。
近日,围绕本科生招生、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等热点话题,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独家专访施一公院士。
广东生源质量高创新氛围浓
羊城晚报:2025年西湖大学首次走出浙江招收本科生,为何选择广东作为首批招生省份?您对广东的印象是什么样的?
施一公:广东是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先行地、实验区,是人口大省,生源质量高、创新氛围浓郁。我人生中的第一个全程马拉松比赛就是在广东完成的,对我个人而言,这也是很珍贵的一份记忆。
西湖大学是新中国第一所社会力量举办、国家重点支持的新型高等学校,一直致力于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和传统意义的综合性大学不同,我们坚持发展有限学科,目前设有理学院、工学院、生命科学学院、医学院。广东学生家长的理念开明、开放、包容,注重孩子在教育中的获得感,对西湖大学的认可度也比较高。综合种种因素,我们首批省外招收本科生的省份里就有广东。
本科生自选专业并配备学术导师
羊城晚报:什么样的学生适合报考西湖大学?学生入学后成长路径是什么样的?
施一公:西湖大学是一所为未来科学家而来的大学,致力于培养有着强烈社会责任、宽广国际视野、扎实学科基础和卓越创新能力的学生。我们希望,有更多品德优良、志向远大、有强烈社会责任感,学业优秀、基础扎实、有好奇心与创新潜质,身心健康、适应性强、有同理心且开放包容的学生进入西湖大学深造,成长为真正的拔尖创新人才和未来引领者。
学校充分发挥“小而精、研究型”的特色,为每一位本科生配备学术导师,由包括我在内的博士生导师担任;全员专业自主选择,本科生前期以通识教育为主,后期以专业教育为主。大学二年级第一学期末,学生根据兴趣和专长开始选定专业(临床医学专业选定时间为大学一年级第二学期末,且须经医学院考核);全员海外交流,目前已与康奈尔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杜克大学等23所海外高校签订合作协议,每一位学生出国学习一学期;进行一流科研训练,学生自选定学术导师之日起即可进入学术导师实验室参与科研项目。
西湖大学为学生提供本博连读的机会,打通了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培养阶段,符合要求的学生可获推荐攻读本校博士研究生,学生可以更快更好地完成学业。
科技立校的大学不能缺人文底蕴
羊城晚报:西湖大学目前开设的4个学院都是理工科、医学等,这样的设计是出于怎样的考虑?对人文学科的规划是什么样的?
施一公:目前的4个学院的专业布局,涵盖了我国科技创新最急缺的人才领域。前不久,我们新增了临床医学本科专业,接下来将致力于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顶尖医师科学家,推动生物科技与现代医疗技术创新。
人文社科教育对学生非常重要。现代大学,尤其是科技立校的大学,没有人文不成为大学,没有人文情怀的熏陶,也很难培养真正的人才。如果大学没有人文底蕴,科技发展就会出问题。因此,西湖大学建立了通识教育中心,聘请海内外的优秀师资,包括文学、历史、哲学、政治学、管理学、经济学、心理学、社会学等。
羊城晚报:最近有媒体报道,多名顶尖科学家回国任职。我们留意到,西湖大学2024年接连吸引3名海外顶尖科学家任职。为何他们会选择回来?将带来什么?
施一公:截至目前,学校已面向全球选聘了247位博士生导师,90%以上从海外直接引进,来自15个国家和地区。如今,国内的科教环境越来越好,科研实力越来越强大,科研支撑能力越来越强,越来越多华人学者回到中国。以西湖大学为例,鼓励自由探索的学术氛围,平等、多元、包容的学术环境,“小而精、研究型”的办学理念,吸引着一批来自海内外的学者,他们可以在这里心无旁骛地去进行科学探索和挑战。西湖大学的老师就是西湖大学的核心竞争力,他们以各自的优势,在这里碰撞出创新的火花,滋养着这所大学,为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提供了环境和土壤。
建议学生找到自己的兴趣和方向
羊城晚报:很多人说,现在孩子面临的学习环境特别“卷”,刷不完的题目、看不完的书。有人质疑,这样的环境能培养出拔尖创新人才吗?
施一公:要避免“唯分数论”,要让学生找到自己的兴趣和方向,这是最重要的,科研精神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并不完全依赖于外部环境,而更多取决于内心的选择和坚持。
西湖大学强调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与创新能力,我们会坚定地、义无反顾地相信和支持他们,提供优越的科研条件、创造宽松的科研氛围,探索基于创新的科技评价体系,助力他们脱颖而出,成长为推动我国科技进步的中坚力量。
建议青年科研人员重视基础研究
羊城晚报:今年以来,“杭州六小龙”“广东七剑客”等火爆出圈,人工智能、机器人等前沿领域的科技创新备受关注。在这样火爆的市场氛围下,对于广大青年科研人员来说,如何在“快节奏”和“深钻研”中找到平衡?
施一公:人工智能帮助的科学研究(AI-assisted research)可能是未来的一个发展方向。人工智能为人类科学家提供了高效思路,拓宽了科研边界。人工智能正在大学校园里成为一门通识课。在人工智能时代,每一个青年学生更应该关注最基础的知识,用这些知识去理解、运用人工智能,让人工智能为我所用,进而改变世界、创造未来。
但是也要警惕浮躁情绪。不要因为一个领域热门,就拼命去钻研同一个东西,这是本末倒置。要重视基础研究,这才是立足的根本,当研究成果有了,转化是水到渠成的。希望青年科研人员能够沉下心来,专注于自己的研究方向,更加专注地做自己的事情。
【相关报道】
西湖大学将首次在粤招收本科生
羊城晚报讯 4月29日,西湖大学宣布,经审批,在浙江省“创新班”招生试点的基础上,2025年西湖大学将首次面向广东省、上海市、江苏省、河南省、重庆市等5个省(市)招收本科生。其中,面向广东省开展综合评价招生。
招生专业包括:数学与应用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科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电子信息工程、人工智能、临床医学。
此外,5月10日-11日,西湖大学将在深圳、广州举行现场招生咨询会。(孙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