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荔湾湖公园举行“节气文化 自然教育”研学活动。活动中,孩子们深入了解二十四节气的内涵与智慧,通过实地观察植物、感受节气变化,将书本知识与自然实践紧密结合。在老师的引导下,他们亲手制作节气相关的手工艺品,如立春的风筝、小满的麦穗等,不仅增强了动手能力,更深刻领悟到节气文化的魅力。此次活动让孩子们在自然中学习,在实践中成长,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注入新活力。
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马思泳 通讯员 荔宣
图/通讯员提供
当节气民俗邂逅科学启蒙,会碰撞出怎样的教育火花?
4月16日,由广州文化公园(广州市荔湾区公园管理中心)等单位共同主办的“自然中的传统文化”系列研学课程,在国家植物园体系第二批生态科普宣教点——荔湾湖公园生动上演。
研学以“拾翠踏青”的风俗为引,展开在荔湾湖公园内的学习之旅。同学们遍寻园内缤纷花草,听老师介绍不同花语含义,系统认识包括蒲葵、红背桂、鹅掌柴、小叶榕在内的多种岭南特色花草树木。
在探索自然过程中,大家不仅感受到了盎然春意,还构建起地域性生态认知体系,更培养起了对未知户外的求知和探索欲。
随后的民俗创作坊变身跨学科实验室。当植物色素在蛋壳上凝成姹紫嫣红时,研学教师引导小朋友注意观察染色过程中,水和鸡蛋的颜色变化,鼓励大家记录实验结果,思考各种现象背后的影响因素。
到了制作风筝时,大家一边听着老师讲解风筝的样式和原理,一边发挥自己无限创意,在风筝上贴满了形态各异、颜色多变的植物材料。
“自然就是最好的跨学科课堂”,协办方表示,此次依托国家植物园体系第二批生态科普宣教点——荔湾湖公园打造的课程,专门针对学龄前儿童,以“感受传统文化”为纲、“培养科学思维”为轴设计,既保证科学严谨性,也饱含实操趣味性,目的从小培养起小朋友的认知能力和动手能力。未来,还将持续开发及实施“二十四节气”主题系列自然研学课程。
下一篇:从一季度经济数据中读出坚定进取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