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12218”现代化产业体系,上天入海展现新活力。航空领域,不断突破技术,打造高端航空产业集群,助力广州翱翔蓝天。海洋方面,积极拓展海洋经济,在深海探测、海洋工程等领域深耕,向“深”向“新”进发。上天让广州拥有更广阔的视野与机遇,入海则开启了经济增长的新蓝海。这一体系推动广州在高端制造、科技创新等领域持续发力,以“新”为引领,不断提升产业能级,为广州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让广州在新时代的浪潮中勇立潮头。
从“梦想”号扬帆起航,到冷泉生态系统研究装置正式启动建设;从中科宇航“力箭一号”发射升空,到广汽启动载人月球车的设计建造。近年来,广州的深海深空领域亮点纷呈,取得一系列全球领先的前沿成果,这背后是广州深海深空科技和产业力量的强力支撑。
作为广州“12218”现代化产业体系中重点发展的6个未来产业之一,深海深空产业已拥有良好的产业基础和发展势头,未来有望成为广州一张笑傲全球的亮点产业名片。
大洋钻探船“梦想”号 新华社发
深海探索能力可达万米海底
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在广州建造、入列的“梦想”号大洋钻探船被写入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
“梦想”号的最大钻深11000米,是全球钻探能力最强、科学实验功能最全、智能化水平最高、综合运维成本最低的钻探船,被誉为“科技航母”。“梦想”号钻井系统副总建造师李云军介绍,在4年的建设时间里,项目团队攻克巨型总段分场地建造及精准合龙、重量重心控制等18项关键技术。
如今,广州海工领域产业实力日益雄厚,不仅是我国三大造船基地之一,在深海领域,相关科技企业也在加速向广州聚集。深海智人是一家在南沙专业从事深海机器人研发制造的高新技术企业,公司除了研发、生产“金牛座”海底管缆埋设机器人,还研发生产了深海工作级ROV(无人遥控潜水器)、可悬浮式海底管缆埋设机器人、拖曳式海底管缆埋设机器人、海洋通用型机器人等产品,可应用于船舶与海上浮体检测作业、海上风电检测作业等场景。
为海洋矿产资源开发积淀实力
如今,除了各类深海重器的成功研发,针对深海的大科学装置也在广州加速落地。
2月28日,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冷泉生态系统研究装置”(以下简称“冷泉装置”)在广州市全面启动建设。冷泉生态系统是指海洋生物利用海底冷泉渗出的化学物质为能源进行化能合成,发育成海底黑暗世界里独特的生态系统,被誉为“深海绿洲”。冷泉生态系统承载着地球深部碳循环的密码,是研究极端环境生命适应机制、探索新型生物资源的战略要地。开展冷泉生态系统研究是可燃冰等深海资源绿色开发与深海科学研究的最佳切入点。
冷泉装置由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牵头申报并承担建设,项目包含“海底实验室分总体”“保真模拟分总体”“保障支撑分总体”三部分。建设者计划用5年时间,建设面向冷泉生态系统的深海载人驻守型海底实验室与陆基保真模拟设施相融合的国际领先研究装置,支撑冷泉生态系统发育、化能合成生物演替和甲烷物态演化及其环境效应研究。冷泉装置的建设,未来将推动我国的深海工程技术及装备在国际上实现从“跟跑”到“领跑”的超越,装置的建成不仅会促进冷泉科技研发领域的国际合作,也将使广州在全球海洋科学与工程创新中心的构建中占据重要地位,抢占全球深海战略制高点。
冷泉生态系统研究装置的建设及运行,将对可燃冰产业化、海洋生物资源利用、海洋装备制造等产业发展有着“沿途下蛋”的积极推动作用,大幅提升我国的深海科学技术创新能力。
依托强大科研和海工力量,广州在海洋资源开发利用上保持全球领先。我国南海的可燃冰储量非常丰富,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先后在2017年和2020年成功完成了我国两轮南海海域的可燃冰试采工作,其中首轮试采创造了试采时长和产气量两项世界纪录,初步构建了深海可燃冰探测开发技术装备体系。
参与载人月球车初样研制
追梦大海者,必然逐梦星辰。
近年来,在龙头企业和顶尖科研机构的带动下,广州深空产业正不断发展壮大。
作为商业航天领域的全球独角兽企业,中科宇航投资建设南沙产业化基地、从化液体动力系统试验中心等大平台项目。南沙产业化基地于2022年投产,主要用于火箭总装及测试,年度产能30发;从化试验中心今年初投产,是国内首个400吨级液体动力系统试验中心,项目落成后将加速大推力液体发动机的研制和可回收技术的突破。
目前,广州的商业航天已经集聚了上游以中科宇航为代表的火箭装备企业,中游以卫星运营为代表的企业吉利航天(时空探索科技),下游海格通信、中海达等标志性企业。
去年,嫦娥六号飞船首次实现了月背采样返回。嫦娥六号不仅安全带回了宝贵的月壤,还有一批用于航天育种研究的水稻种子。这批水稻种子已由位于华南农业大学的国家植物航天育种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团队完成了第一个育种世代的研究;月壤的研究成果也由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团队发布于《科学》杂志。
而在接下来的探月之旅,载人月球车将会成为重要装备。2月12日,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宣布,中国载人月球探测任务的登月服和载人月球车正式命名为“望宇”和“探索”。其中,广汽集团联合航天五院,正在开展“探索”载人月球车的初样研制工作。
我国计划在2030年前实现中国人首次登陆月球,届时两名航天员将驾驶“探索”载人月球车在月面开展科考活动。
强大科创引擎拉动产业发展
无论深海还是深空,未来产业的发展都需要科技创新作为核心引擎进行拉动。
广州在海洋科研领域的实力十分强劲,拥有两院院士7位,全市共拥有58个涉海科研机构和42个省部级以上海洋科学实验室,10个国家级海洋科技创新平台,全市共有18所高校设立涉海专业。
强大的科技支撑,正不断转化为深海新质生产力。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李超伦介绍,单位一直非常重视成果转化,单位研究人员挖掘海洋特境小分子,阐明独特代谢机制,从深海微生物中发现并合成获得活性先导化合物,构建高效底盘细胞;深度开发大宗海产生物资源,研制了海洋生物系列化妆品、孕期营养补充食品和产后促进泌乳营养食品等。
广州还与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共建广东智能无人系统研究院(南沙),布局新型水下智能无人系统研制、智能载荷研发等方向,在明珠科学园、龙穴岛建成科研基地和总装试验基地,全球首艘具备专业型无人海洋装备试验能力的综合科考船交付使用,形成了我国南部最大的海洋无人装备研制及试验保障基地,研制成功国内首台6000米级深海光学探测AUV“探索6000”。
在深空领域,广州与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共建广东空天科技研究院,研究院参与研发“力箭一号”固体运载火箭,并正在广州进行各类航空航天设备研发。相信在未来,随着广州科技力量的不断增强,越来越多深海深空领域的突破将接踵而至,产业链也将进一步做大做强。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武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