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旗渠儿女们:那些难忘的面孔
创始人
2025-04-04 19:04:40
0

红旗渠的儿女们展现了一群平凡而伟大的面孔。有林县县委书记杨贵,他以坚定决心带领群众战天斗地,为红旗渠建设不懈努力;有青年技术员吴祖太,凭借专业知识投身工程,无私奉献直至献出生命;还有无数普通的农民,他们肩挑手扛,克服重重困难,用血汗铸就了这一奇迹。这些儿女们,有的面容坚毅,有的眼神中透露出执着,他们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担当、奉献和奋斗的精神,成为红旗渠精神的生动写照,激励着后人不断前行。


四月的太行,风中带着料峭的寒意,也裹挟着春的气息。在红旗渠畔、林州庙荒村老树下的石凳上,村民刘中书给又一批研学的人讲述起修渠的往事。

60年前,漳河水第一次沿着红旗渠流进林县土地时的情形,人们在渠畔敲锣打鼓、欢呼雀跃、笑容和眼泪交织的情形,也再一次清亮亮地漫过他的记忆,淌入研学人的心田。

林县早已更名为林州市。庙荒村这个曾经破败的小山村,如今家家户户开办起了民宿,日子过得越来越红火。

庙荒村只是一个缩影。按照稷夏智库发布的“2024年全国县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百强县市榜单”,林州已连续四年荣登“全国县域经济综合竞争力100强县(市)”。

红旗渠水依旧潺潺流淌,滋养这片土地。它是倔强的林县人“逆天改命”的丰碑。

而红旗渠的儿女们,承继着祖辈父辈倔强的基因,秉持着“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继续打造着新时代的美好新生活。

“写生经济”点亮太行小镇

在林州市石板岩镇高家台村,杨增福的日子越过越有盼头。

杨增福是当地写生基地的一位老板。3月22日,他的写生基地迎来了今年第一批前来写生的学生。“这批学生的到来意味着我们今年的生意开张了。”杨增福告诉大象新闻记者。

“以前,我们村非常闭塞,去镇上只有狭窄的山路,村里也没什么收入来源,很多人就搬走了,村里的人越来越少。”杨增福说,以前村里人从没意识到,这大山和石头房子能带来收益。

1998年,杨增福在安阳市一家宾馆当厨师,听说有高校美术系老师想要带学生们外出写生,于是主动推介起自己的家乡高家台村。

当年,老师带来了130个学生。杨增福把村里倒闭的厂房租了下来,打扫干净,支上床板,做成了大通铺,学生们自带被褥住进来。“他们住了22天,我收入了2.8万元,这在当时是一大笔钱。”

此后,杨增福开始到全国各地的大学邀请美术系师生到家乡写生。“只有走出去,把游客拉过来,这个村子才会有人气儿、有发展。”

“2003年,我第一次来到林州石板岩镇,此后,这里便成了我和学生们写生的常选之地。”作为石板岩镇写生的常客,河南某高校艺术系的朱老师对这片山水有着深厚的感情。但他也清晰记得,第一次带学生来林州写生时,通往石板岩的还是尘土飞扬的土路、坎坷崎岖的山路,一路颠簸,师生们吞下不少尘土,吃了不少苦头。

林州的新画卷就顺着进山的路展开。当年的土路、山路已被宽阔平坦的水泥路、柏油路取代,车辆行驶平稳又顺畅。物资运输变得便捷,超市、商场开进村村寨寨。

“以前来基地写生,出发前总会反复提醒学生,山里很难买到所需物品,要带上足够的生活用品和零食。现在只需带上画具,其他物品都能在当地轻松买到。”如今,每年来高家台写生、旅游的有20万人次,民宿、饭店、画室生意火爆,画家村名扬千里,高家台村还被确定为第二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

这些年,朱老师也曾带学生去过江西婺源、山东威海等地写生,但林州的太行风景在他心中始终不可替代。

青年返乡创业,希望家乡的产品“大大方方”地走出去

林州的风,带着太行山脉独有的质朴与豪迈,在这片充满故事的土地上穿梭。

想得大,看得远,干得苦,这是林州企业家的群体特质,郭庆也同样如此。

2014年,在外打拼了7年的郭庆回到家乡林州茶店镇。他发现,曾经破旧的村庄,有了新修的水泥路,不少村民家中,还添置了现代化的农机设备。

家乡的变化让郭庆心动,他决定留在家乡创业。

作为家中最小的孩子,他此前从未下地干过农活。“一开始感觉很陌生。要和陌生的人群去打交道,太难了,其中最难的,是和老乡们同频。”郭庆想以合作社的形式搞菊花种植,可老乡们听不进去,总觉得他是在画大饼。

对种植合作不理解也罢了,好不容易成长起来的菊花也被随意采摘。“碰到随意采摘的村民,我就给他们讲,菊花采摘回去不可以直接泡水喝的,需要经过消毒、烘干处理,否则是有毒性的。如果拿到厂里回收的话,没有按照要求采摘,无法保证品质,厂里也不会收的,到最后就浪费掉了。”

随着合作社村民收入的稳步提升,以及郭庆不厌其烦地科普,那些冷眼旁观的村民也逐渐加入进来。如今,合作社的菊花种植已成规模,产品远销各地。

郭庆借鉴杭白菊的种植经验,与浙江、上海等地的企业合作,将太行菊逐步推向市场。“实际上我们的产品已经销往国外了,但是我们没有自己的品牌,所以接下来,我想做我们自己的品牌,让我们的产品‘大大方方’地走出去”。

2021年,为了使太行菊产业链更加稳固发展,在当地政府引导和政策扶持下,郭庆决定拓展饮料业务,成立了康达益食品有限公司。“目前我们研发的有菊花茶饮和口服液,口感还需调试,预计今年可以进入市场销售。”

“我们已经在尝试与高校合作了,结合产品做项目。”未来,郭庆计划进一步稳固饮品市场,引入白酒业务,拓展产品进出口业务。

20余年行驶近50万公里,将特色产品“送”出去

让林州山区的特色产品“走”出去,自然是少不了快递的加持。

串联起茶店镇村子的,是平坦的柏油路。“以前一下雨,出门就得满脚泥,去送邮件都得穿着长筒胶鞋,走一步带一脚泥,鞋子老沉了。”李建军对如今家乡的路很是满意。

下午3时许,茶店邮政支局院内,李建军麻利地将报刊信件和包裹装上邮车,码放整齐,开启当天第二频次的投递工作。

李建军是林州市茶店镇一名投递员,负责11个行政村的邮件收寄工作。2004年,21岁的他结束工地漂泊回到家乡,开始收寄邮件,转眼已是20余年。

“以前骑着摩托车送件,光是摩托车就骑报废了4辆,还开坏了一辆面包车,如今开的是工作以来的第二辆面包车。”大体算来,他的邮递行程已累计近50万公里。

随着电商进村,茶店镇的投递量从日均几件增至百余件。茶店镇菊花基地的包装盒、茶店镇北马沟村特产的封皮等,这些带着泥土气息的包裹,经李建军的双手发往全国,乃至世界各地。

遇到地址不详的包裹或信件,李建军就到村里去打听,有时为一封信要跑遍两三个村。“就像当年修渠找水源,我相信总能找到出路。”

村子变靓了,有志青年陆续“归巢”

林州庙荒村,红旗渠唯一穿村而过的村庄。

近年来,林州庙荒村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2016年,为了改变落后的面貌,庙荒村开始实施整村改造工程,3年的时间,水泥路修到了每家每户门口,村里安装了太阳能路灯,还修建了灌溉水渠、饮水池,家用天然气实现了应装尽装……至此,这座村庄不再是束缚年轻人的“浪浪山”。

农村需要年轻人,村子的变化,也引得不少青年返乡。庙荒村村民郭霞告诉大象新闻记者,她以前外出打工,在一家旅游公司工作,得趁节假日或者周末才能回来看看孩子。“2021年,庙荒村党支部书记郁林英给我打电话,希望我回家乡发展,我一想,能守着家,守着孩子,还能有一份不错的收入,何乐而不为。”

于是,郭霞果断回到家乡,在幸福庙荒旅游开发公司负责接待前来旅游和研学的团队。

郁林英大学毕业的儿子也是返乡青年中的一员,和郭霞一样在旅游公司任职,管理民宿相关事务。郁林英告诉记者,自从儿子回到家乡,她在工作时间之余有任何需要,给儿子打电话,儿子都会第一时间过来帮忙。

这些年来庙荒村陆续迎来了不少“归巢”的有志青年。有的扎进村委会,村里大小事都处理得井井有条;有的瞅准乡村旅游商机,打造独具特色的民宿。他们用热情和创意,为庙荒村的发展持续“添柴加薪”。

和郁林英交谈时,“真实”一词,她提了不下四次。“事儿是实实在在干出来的,就像当年修红旗渠,造不了假。”

“护渠人”代代相传

眼下,林州正是冲灌时期,时长半个多月。为保障农田灌溉,“护渠人”需24 小时全员在岗,吃住都在渠管所。

52岁的张学义,也忙碌在护渠一线。

张学义,是红旗渠第三代“护渠人”。他的爷爷张运仁和父亲张买江,都是曾参与修建红旗渠的修渠人。

2008年,张学义被调到红旗渠灌区管理处合涧渠管所,从此开启护渠生涯。

合涧渠管所有21位“护渠人”,他们管辖渠线长达49公里,包含5个渠管段、3 个泄洪闸和 2 个电站。每周,张学义都要巡两遍渠。“父亲常叮嘱我,‘我们这一代把渠修好了,你们这一代一定要看好渠、护好渠、用好水,服务好老百姓灌溉农田’。”

“此前女儿不理解我的工作,上初中的时候,有次还问我,‘为什么别人家的父亲可以经常带孩子出去玩,你的工作却这么忙’,当时是汛期,下着雨,我便带着她到渠上看了看。”张学义回忆,那天走到渠上,女儿看到,当别人慌忙跑去避雨的时候,只有“护渠人”拿着工具往渠上跑。“夏季防洪,冬季铲雪,平时清理渠内杂草、维修闸门等,这就是我的工作,加上我父亲也经常给我女儿讲当年修渠的故事,她渐渐明白了我这份工作的特殊性。”

“现在我女儿上大一,还曾问我,她毕业后来我们单位上班,是不是就是红旗渠的第四代‘护渠人’了?”张学义笑道。

水充足了,当地的粮食产量也上来了。村里粮食亩产也从二三百斤,提升到了现在的1200多斤。

如今,红旗渠不仅改变了当地人靠天吃饭的命运,更化作一种精神符号,融入一代又一代人的血脉中。


相关内容

脑机接口加速进入民生领域,...
脑机接口步入民生领域正开启“加速跑”。对于许多患有严重神经疾病或肢...
2025-04-05 01:04:16
联播一瞬:30 年 54 ...
“联播一瞬”展现了 30 年的坚守与情感。一位邮递员 30 年风雨...
2025-04-05 00:07:18
青年用 VR 战壕、AI ...
在新时代,青年以独特方式缅怀先烈。VR 战壕让他们身临其境地感受战...
2025-04-05 00:05:50
十五运会主场馆内景曝光,何...
以下是 200 字阐述:十五运会主场馆最新内景曝光,引发广泛关注。...
2025-04-04 22:04:28
家国永念:十四载血火铸不朽...
在血火交织的十四载中,无数英烈前赴后继,以生命书写壮丽篇章。他们在...
2025-04-04 21:08:32
广东人清明拜山祭品究竟有多...
广东人清明拜山的祭品十分丰盛。通常会准备整鸡、整鸭、猪肉等肉类,以...
2025-04-04 21:07:25
中国援喀麦隆医疗队当地开展...
中国援喀麦隆医疗队积极在当地开展义诊活动。医疗队成员凭借精湛的医术...
2025-04-04 21:06:10
法国官员称将回应美关税措施...
法国官员表示将回应美国关税措施,且不限于提高对美关税。这显示出法国...
2025-04-04 20:05:47
红旗渠儿女们:那些难忘的面...
红旗渠的儿女们展现了一群平凡而伟大的面孔。有林县县委书记杨贵,他以...
2025-04-04 19:04:40

热门资讯

脑机接口加速进入民生领域,患者... 脑机接口步入民生领域正开启“加速跑”。对于许多患有严重神经疾病或肢体残疾的患者来说,这意味着巨大的希...
联播一瞬:30 年 54 公里... “联播一瞬”展现了 30 年的坚守与情感。一位邮递员 30 年风雨无阻,往返 54 公里,只为将信件...
青年用 VR 战壕、AI 重生... 在新时代,青年以独特方式缅怀先烈。VR 战壕让他们身临其境地感受战争的残酷,仿佛穿越时空,直面先辈们...
十五运会主场馆内景曝光,何镜堂... 以下是 200 字阐述:十五运会主场馆最新内景曝光,引发广泛关注。中国工程院院士何镜堂揭秘其改造亮点...
家国永念:十四载血火铸不朽民族... 在血火交织的十四载中,无数英烈前赴后继,以生命书写壮丽篇章。他们在烽火中坚守信念,在危难中毅然担当,...
广东人清明拜山祭品究竟有多丰盛... 广东人清明拜山的祭品十分丰盛。通常会准备整鸡、整鸭、猪肉等肉类,以表达对祖先的敬意和感恩。水果也是不...
中国援喀麦隆医疗队当地开展义诊... 中国援喀麦隆医疗队积极在当地开展义诊活动。医疗队成员凭借精湛的医术,为当地民众提供免费的医疗服务。他...
法国官员称将回应美关税措施不限... 法国官员表示将回应美国关税措施,且不限于提高对美关税。这显示出法国在面对美国贸易保护主义举措时的坚决...
红旗渠儿女们:那些难忘的面孔 红旗渠的儿女们展现了一群平凡而伟大的面孔。有林县县委书记杨贵,他以坚定决心带领群众战天斗地,为红旗渠...
我们守着你:微视频的温情守护 微视频 | 我们守着你在那寂静的角落,有他们默默坚守。他们是医护人员,在疫情肆虐时挺身而出。身着厚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