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韬氢能在短短 3 年斩获 100 项专利,实现国产化率 100%,从“新兵”变“链主”主要得益于以下几点。其一,持续加大研发投入,不断突破技术瓶颈,拥有核心自主知识产权。其二,注重人才培养与团队建设,吸引了一批顶尖的氢能领域专家。其三,积极与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合作,整合资源,构建完整的氢能产业链。其四,抓住氢能产业发展的机遇,快速响应市场需求,以创新推动产业发展,从而在氢能领域迅速崛起,成为“链主”企业。
文/羊城晚报记者 董鹏程
图/受访者供图
三年前,它还是氢能赛道默默耕耘的“新兵”;如今,它已蜕变为手握100多项专利的行业“链主”。近日,广东云韬氢能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云韬氢能”)董事长杨强接受羊城晚报专访时,以一组组亮眼数据揭秘企业创新密码,阐释了“能源技术与商业模式双驱动”的跨越式发展路径,展现了民营企业在氢能产业链中的引领作用。
破局之路:技术攻坚与模式创新双轮驱动
组建国内首个氢燃料电池产业创新联合体、发布首台(套)国产化氢燃料电池系统、推出首款本土化氢燃料电池整车、研发多款氢燃料电池商用车……难以想象,这些里程碑式成果均出自一家成立不足三年的民营企业之手。
2022年5月,云韬氢能落户广州市白云区。成立伊始,公司便锚定氢能科技领域的技术研发与产品开发。短短三年间,其专利申请量突破100项,并斩获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广东省标准领军企业等荣誉,更作为唯一储能领域案例入选“全国百个质量强链重点项目清单”。
氢能因零碳排放、高能量密度的特性被誉为“未来能源终极解决方案”。1公斤氢气燃烧释放的能量相当于3公斤汽油,产物仅为水。然而,当前氢能产业仍面临“购车贵、用氢贵、加氢难”的痛点。作为氢能利用的“心脏”,氢燃料电池的性能直接决定车辆的续航、成本与可靠性。
“我们致力于打通从产业链上游到终端应用的‘最后一公里’。”杨强道出企业发展核心逻辑:针对氢能产业初期成本高、应用场景不足的难题,云韬氢能以技术突破为引擎、商业模式创新为加速器,构建“双驱动”发展路径。
在技术攻坚方面,云韬氢能持续加码核心材料与工艺研发,打造技术护城河。通过校企合作、联合攻关重点项目、加大研发投入等方式,其氢燃料电池系统及关键零部件成本显著降低。在商业模式方面,云韬氢能牵头组建国内首个氢燃料电池产业创新联合体,联合广汽日野等16家企业构建“研发-生产-运营”生态闭环。联合体成员共担开发风险与设备投入成本,共享国产化替代市场红利。
双轮驱动下,云韬氢能完成从技术突破到全产业链布局的蜕变。目前,该公司已建成规模化双极板、电堆、发动机系统生产线;连续三年营收增长;2024年氢燃料电池装车量及装机功率双双登顶广东榜首。
布局未来:打造氢能全产业链生态
然而,技术突破并非一日之功。杨强回忆道,在研发氢燃料电池发动机系统“领航一号”时,为实现核心零部件国产化,杨强带领团队千方百计逐一攻克难题。经过艰难的质量攻关,燃料电池系统质量功率密度从460W/kg提升至710W/kg;系统额定效率由41%提高到46%,再到50%;最大使用寿命从1.8万小时到2.5万小时,再到3万小时;国产化率由50%提升到85%,再到100%。如今,云韬氢能的产品均已实现自研自产,国产化率达100%。
“氢能燃料电池未来发展前景广阔,有望成为万亿级甚至数万亿级的产业。”杨强表示,氢能燃料电池对国家实现“双碳”目标意义重大,在能源供给端,氢能可作为大规模、长周期储能的理想选择,助力可再生能源规模化消纳;在能源消费端,氢能可减少工业领域化石能源供能,推动能源消费绿色低碳转型。
基于此,云韬氢能正加速布局“制、储、运、加、用”氢能产业全链条,未来将覆盖交通、工业、发电三大领域,围绕“海-陆-空”全方位应用场景,推广燃料电池汽车2500辆、氢能船舶2艘、氢能无人机50架、氢气销售5000吨,布局加氢站20座。杨强透露,2025年云韬氢能计划投入10亿元,用于提升燃料电池发动机系统产能规模,打通全链路氢能产业数智化管理,全力打造云韬氢能氢燃料电池系统关键技术攻关及总部生产基地项目,为粤港澳大湾区本土氢能企业提供技术链、产业链、价值链支持,全力跑出湾区氢能产业发展“加速度”。
从技术追赶者到行业引领者,云韬氢能的发展历程正是中国民营企业创新图强的缩影。在“双碳”目标指引下,以云韬氢能为代表的科技型民企,正通过技术突破与模式创新,为我国能源转型注入澎湃动能。
下一篇:“对等关税”遭批引多国反制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