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桂芬在广州两会上建议试点“免陪照护服务”。这一举措旨在满足当下社会中人们对便捷医疗服务的需求。免陪照护服务可让患者在就医过程中减少家属陪伴的压力,提升医疗效率。通过专业护理人员的照护,能更好地保障患者的治疗和康复。此举不仅有助于优化医疗资源配置,也体现了对患者及其家属的人文关怀,为广州医疗服务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新方向,有望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医疗服务中的一些痛点,提升城市的医疗服务水平。
2月19日,广州市政协十四届四次会议进行大会发言,9名广州市政协委员围绕医疗健康话题建言献策。
广州市政协委员,广东法丞汇俊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胡桂芬代表民革广州市委会、广州市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发言。“您或者您的家人曾经住过院?您曾经在自己和家人住院时请过护工?”当看到会场内不少人点头后,胡桂芬进一步阐述护工行业存在的痛点难点。根据胡桂芬发言,广州各大医院护工需求大,护理费用高,特别在重大节假日护工短缺问题较为突出。护工行业从业准入门槛低,从业人员总体素质不高。护工管理模式简单粗放,不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需求。患者对于护工服务的体验感差,满意度不高。由于现有护工的用工模式多为第三方陪护机构派驻医院,医院“管不动也不想管”;第三方陪护机构“重上岗轻管理”,导致医院护工在广州存在管理主体缺位问题。当“工资低、素质低、干脏累活”成为护工的标签后,护工本身也缺乏职业荣誉感。胡桂芬表示,目前的就业环境,不可能吸引年轻人加入护工行业,不可能推动行业的转型升级,更不可能打造出一支适应时代需求的护工队伍。
胡桂芬建议,广州近期应尽快明确护工市场监督主体、日常管理主体,完善相应的配套制度;进一步明确管理监督职责权限,明细责任分工;根据国家、省相关文件,制定医院护工管理工作规范,完善从业管理、培训管理、服务管理、收费管理、监督管理等规定,加强对陪护公司事前考察、事中监督、事后评估机制,依法做好护工行业监管工作。从长远也从根本上看,广州解决陪护问题困境,必须从打破原有的思想认知和思维定式入手,推动制度、机制管理层次的改革和重构,进而推动护工行业转型升级,才能从根本上扭转、改变当前的护工困局。胡桂芬进一步建议,广州参考福建模式,将日常照护纳入医院管理运行机制,推动护工向医院护理员的转变,医院将护理员纳入医院统一管理,参照福建模式设置取消家属或家属自聘护工照护,患者住院后所有医疗、护理和生活上的照顾均由医护人员和经过规范化培训的护理员承担,实行无家属陪护或家属陪而不护的“无陪护病房”。
胡桂芬表示,2025年1月23日召开的广东省卫生健康工作会议,已将“免陪照护试点行动”列为2025年广东卫生健康领域将实施十大便民惠民行动,鼓励全省三级公立医院以自愿为原则,积极申报免陪照护服务病房试点。胡桂芬认为,广州有条件、有基础、有能力开展试点,期待“无陪护”医院在广州开花结果,早日告别“一人住院,全家受累”。
文|记者 梁怿韬
图|记者 蔡嘉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