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打造增城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在广州高质量发展进程中,增城区委书记赵国生深刻认识到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意义。增城区有着独特的区位、资源等优势。
一方面,积极利用地理优势发展新兴产业,例如在交通便利之处布局高端制造业、智能科技产业等。同时,挖掘本地生态、农业资源,推动生态农业与文旅产业融合,形成新业态。
再者,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吸引人才,培育本土创新企业,促使创新成果转化。通过这些举措,增城在构建新质生产力体系上不断发力,塑造发展新动能与新优势,积极融入广州高质量发展大局。
2月6日上午,农历正月初九,广州市高质量发展大会举行,来自党委政府、企业界、科学教育界、经济学界的代表会聚一堂,围绕“加快建设‘12218’现代化产业体系”主题,共话高质量发展大计。
增城区委书记赵国生表示,坚持产业第一、制造业立区,建体系、拓空间、优机制,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奋力打造广州高质量发展动力源。2025年重点聚焦“拼经济、保安全,办全运、提品质”工作主线,真抓实干、担当作为,力争完成固定资产投资750亿元,工业投资330亿元,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5%,地区生产总值增长5%、力争实现6%的年度目标。
谋深做实产业布局
打造特色现代化产业体系
赵国生表示,坚持国家战略所向、广州发展所需、增城产业所能,主动衔接广州“12218”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增城“12613”现代化产业体系,力争2035年工业总产值突破万亿元。
其中,重点把握高技术、高效能、高质量特征,壮大集成电路、新型显示、智能网联与新能源汽车、低空经济、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前瞻布局智能未来产业,培育一批具备核心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集群,筑牢产业发展“硬支撑”、做大经济增长“强引擎”。
同时,聚焦智能化、绿色化,推动纺织服装、食品饮料、智能家居等传统特色产业改造提升,焕发新的生机活力。围绕专业化、高端化,推动科技服务、物流与供应链、旅游休闲等现代服务业扩量提质、与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为实体经济“增值赋能”。
实施“三大攻坚行动”
提升产业发展承载力
赵国生表示,坚持以产促城、以城兴产,推动产业空间整合优化、产城人共融发展,让生产更高效、生活更美好、生态更优质。
实施城市更新大攻坚行动,启动5个城中村改造、完成投资100亿元,推进1000亩低效用地“工改工”,挖潜置换存量空间,改善生产生活环境,推动现有产业升级,导入新兴产业,创造新的产业生态。
实施园区建设大提速行动,推动增城开发区提质增效,加快电子信息新材料产业园、智能传感器产业园等专业园区建设,广州东部公铁联运枢纽创建“枢纽+通道+网络”国家物流枢纽示范区,争取每年整合产业用地5000亩以上,打造一批特色鲜明、承载力强的“万亩千亿”园区平台,以大空间、大载体承载大项目、大产业落地。
实施城乡品质大提升行动,结合“办全运”“百千万工程”“绿美增城生态建设”,推动城乡风貌美“颜”提“质”、城乡品质提档升级,为各类产业和人才提供优质发展空间。
完善产业统筹机制
凝聚大抓产业工作合力
统筹资源、改变队形、创新打法,优化产业发展“软硬环境”,赵国生表示,让增城成为产业投资首选地、优选地。完善激发民间投资活力的政策,整合“市场+资源+应用场景”,力争每年引进亿元以上重点产业项目50个。
同时,发挥增芯、众山、袋鼠妈妈等“链主”企业引领作用,支持“链主”企业围绕产业链上下游建设专业园区,培育一批专精特新企业和行业单项冠军,构建层次分明、枝繁叶茂的“企业生态雨林”。此外,继续擦亮“企呼我应、增心服务”品牌,坚持“要素跟着项目走、服务围着项目转”,推动智达星空等48个产业项目尽快开工,希音、顺科等146个在建项目早日投产。
大道至简,实干为要。赵国生称,将保持“起步即冲刺、开局即决战”的昂扬姿态,铆足干劲大抓产业、抓大产业,掀起产业发展大干快干热潮,加速形成现代化产业体系核心集聚地,为广州加快实现老城市新活力、“四个出新出彩”,继续在高质量发展方面发挥领头羊和火车头作用作出增城贡献。
文|记者 马灿
图|记者 周巍 宋金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