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李钢 通讯员 章震 陈春爱
图/受访者提供
阴雨天里,落叶紧紧粘附在湿滑的地面,要让机器人精准清扫这片狼藉,难在何处?对于渴求智能化转型的环卫行业而言,这个看似不起眼的问题,恰是亟待攻克的技术关卡。近日,羊城晚报记者走进广东省科学院智能制造研究所(以下简称“省科学院智能制造所”),采访一线科研人员,探寻他们如何用科技破解产业痛点。
环卫智能化:
打造机器人的“眼”与“脑”
自1969年诞生以来,省科学院智能制造所便肩负着服务广东制造业发展战略的使命,从自动化到数字化,再到智能化,一路深耕。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故事,在这里不断上演。
“用机器人清扫是最优解,但城市道路环境复杂——行人穿梭、车辆往来,甚至还有宠物出没,必须确保机器人作业时万无一失。”提起城市道路智能化清扫,省科学院智能制造所机器人技术团队负责人徐智浩向记者表示。安全之外,清扫效率亦需提升。为此,团队创新提出“视觉识别+激光雷达”融合方案:激光雷达为机器人勾勒周边环境的立体轮廓,构建精准模型,保障自主移动安全;视觉技术则如同机器人的“火眼金睛”,让它在行进中实时辨识路面垃圾。正是这一系列细节处的技术革新,让智能化清扫从实验室走向了城市街头。
新能源汽车时代的来临,让废旧动力电池的科学处理成为新的挑战。“换个视角看,这些废旧电池并非‘废弃物’,而是一座待挖掘的‘城市矿山’。”徐智浩说。传统的人工拆解方式,不仅效率低下,还伴随着安全风险。面对这一国家级课题,徐智浩团队提出用具身智能双臂机器人破解难题。然而,动力电池种类繁多,传统固定式编程难以适配——这成为研发路上的“拦路虎”。团队建立的核心思路,便是让双臂机器人拥有“自主思考”的能力:即便面对复杂多变的拆解任务,也能达到固定式生产的效率,让“城市矿山”的挖掘既高效又安全。
从业近十年,徐智浩始终坚信:“用技术赋能各行各业,是科研人的责任。”在他看来,科研不能“闭门造车”,无论是国家和区域战略导向,还是市场实际需求,都应成为技术研发的“指南针”,唯有扎根现实,才能解决问题。
装备可靠性提升:
为中国制造筑牢“耐用”根基
“能用却不耐用”,曾是我国不少装备制造企业的心头之痛。
省科学院智能制造所可靠性与装备技术中心主任陈启愉回忆,十多年前,中国装备制造的体量已位居世界前列,但与国外先进装备相比,差距主要体现在耐用性、精度保持性等可靠性方面。
“许多国产装备功能齐全,可使用不久就故障频发,可靠性远不及国外产品。但对多数中小企业而言,投入大、周期长的可靠性分析测试难以承担,此时便需要专业机构挺身而出。”
2011年,可靠性与装备技术中心应时而生,以技术创新提升装备可靠性为初心,从装备全生命周期发力:在设计端便开展可靠性设计分析,从源头规避故障风险;在制造测试阶段,构建起专业测试环境,对装备样机进行可靠性测试验证;此外,还针对特定设备特定行业,自主研发专用测试设备;在装备使用过程中,提供运行故障诊断与状态监测技术支持,开展装备故障预测与健康管理,保障装备稳定正常运行。
在自主研发专用测试设备方面,以机床常用的电主轴测试为例,其设计使用寿命高达一万小时,如果是进行常规的寿命试验,每次的试验时间长达1年多;而通过可靠性中心研发的电主轴加速寿命试验系统开展高加速寿命试验,则只需要1个半月左右时间,可以大大缩短寿命试验周期,提前揪出潜在质量问题,为装备可靠性 “保驾护航”。
十余年的坚持,省科学院智能制造所构建起了一套完整的可靠性测试体系,建设了广东省质量监督机电产品(可靠性)检验站(广州),为众多装备制造企业提供了全方位的可靠性解决方案。
构建创新闭环:
产业促技术 技术强产业
“省科学院智能制造所的一大核心竞争力,在于构建了‘技术-产业-技术’的创新闭环。” 省科学院智能制造所副所长曹永军一语道破发展关键。
多年来,省科学院智能制造所的技术布局始终与广东重点产业、重大需求同频共振:一方面,将学科领域的技术成果转化落地,为产业发展注入科技动能;另一方面,从产业一线的痛点难点中挖掘新课题,反哺技术研发,形成“产业促技术、技术强产业”的良性循环。同时,通过搭建科研平台吸引顶尖人才,不断完善团队建设,持续提升服务产业的能力。
“未来,我们会继续深耕重点产业,在与产业的深度融合中沉淀技术、突破创新,为广东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多‘智能力量’。”曹永军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