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孙晶 孙绮曼 陈泽云
2025年粤港澳大湾区全球招商大会3日拉开帷幕,会场内一场中国(广东)—美国清洁技术产业对接会悄然成为焦点。尽管全球经济不确定性仍在蔓延,但中美企业代表们的握手与交换名片的速度,却比预想中更快。
“我们疫情后近十次访华,这也是我们连续第三次参加大湾区全球招商大会,”美中清洁技术中心总裁安锋博士在发言中透露,美国产业界用行动投票,表达了对中国市场特别是大湾区绿色发展的信心。

“破冰”背后的务实逻辑
安锋的发言中反复提到“再平衡”一词。在当前国际形势下,这一词汇既暗含挑战,也指向机遇。他指出,美国强大的消费市场与创新能力,与中国完善的制造供应链实为“相辅相成”。与会美国企业覆盖清洁能源、储能、碳管理、电动交通等前沿领域,其诉求明确:将创新理念转化为市场化方案,而大湾区正是理想的试验田。
广东作为中国绿色转型的先锋,已形成从技术研发到规模化应用的完整生态。安锋特别提到广东在绿色能源体系、清洁交通等领域的制度创新,让外资企业看到政策执行力与市场潜力的叠加优势。
一位参会的美方企业代表告诉本报记者:“这里从零部件到整装制造的距离,可能比硅谷到港口的距离还短。”大湾区的“集群效应”,正吸引全球清洁技术企业将研发中心与合作平台向此地倾斜。
在共识中寻找“最大公约数”
美中清洁技术中心作为长期推动双边产业合作的机构,其视角更贴近市场逻辑:绿色技术的商业化需跨越国界,而大湾区恰能提供规模化应用场景。
“共性和共识比分歧更值得聚焦。”安锋期待此次活动促成更多合作。例如,在碳管理标准共建、电动交通基础设施等领域,中美企业可通过联合试点项目降低技术落地成本。
会后,中美企业代表移步至交流区,广州午后的阳光透过玻璃幕洒在洽谈桌上,中美清洁能源企业界人士热烈交谈着,寻求合作商机。这场对接会或许只是全球绿色浪潮中的一滴水,却折射出大湾区在政策创新与市场开放中的独特角色——既是试验田,也是桥梁。
正如安锋所言:“在充满变局的世界中,稳定合作比以往更加成功。”当气候危机成为人类共同挑战,清洁技术的合作已不仅是商业选择,更是一种必然。而大湾区,正用其包容与效率,让这种必然加速成为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