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3日,清华大学研究人员宣布开发出一种新型固态电池电解质材料,该材料由大豆蛋白制成,具有可再生、成本低、易种植等优势。这种材料不仅环保,还能通过化学改性提升导电性,适配不同应用场景。研究团队对大豆蛋白进行化学修饰,形成硬层与软层交替的三维网络结构,使电解质具备高强度与柔韧性。
实验显示,使用该电解质的固态锂电池在60°C下可稳定充放电2000小时,而在120°C高温下经过800次充放电循环后,仍能保持近75%的初始容量。相比之下,传统锂离子电池在超过60°C时性能会骤降,且存在安全风险。此外,大豆基材料在电解质与电极之间形成的界面层薄而均匀,长期稳定,且具有良好的柔韧性,有效防止裂纹产生。
尽管该材料还需进一步优化并面临规模化生产的挑战,但其在能源存储领域的潜力巨大,有望成为长寿命、环境友好型电池的核心材料,特别是在电动汽车和电子设备领域,尤其是在需要电池在极端温度下稳定工作的场景中,应用前景广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