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孙绮曼
图/受访者提供
10月31日,第138届广交会第三期开展。第138届广交会第三期以“美好生活”为主题,涵盖时尚、家用纺织品、玩具及孕婴童、文具、健康休闲五大板块,设立21个展区,展览面积达51.5万平方米,设展位约2.5万个,打造一场融合人文关怀与时尚潮流的全球贸易盛会。
进行到第三期,广交会依然引力十足。

广东,这片千年以来从未中断外贸交流的热土。广交会何以成为“信任的桥梁”?“世界工厂”如何迈向“世界创新中心”?广东外贸的“魂”与“道”是什么?带着这些问题,记者独家专访了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教授余心玎。
余心玎指出,从“广州通海夷道”到广交会,再到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广东外贸千年不变的“内核精神”在于“以开放为道,以互利为魂”。
她将广交会誉为一部“活着的外贸史”,面对全球格局的深刻变化,广东的经验印证了“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必然落后”的硬道理,年轻一代创业者需从中汲取“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养分。

广交会何以成为“信任的桥梁”?——“互利天下”的精神转化为制度化的合作机制
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您如何评价广交会在这一千年脉络中的特殊意义?它是如何继承并创新了广东的外贸传统?
余心玎:广交会的意义,不止于一个展会,它是新中国重返世界市场的起点,也是广东延续千年外贸精神的现代象征。从“广州通海夷道”的海上驿站,到“十三行”的一口通商,广东始终是中国对外交流的门户。而1957年创办的广交会,正是在新中国初期封闭与开放交织的背景下,以贸易为媒介重建世界信任的桥梁。
广交会继承了广东外贸“以商通人”的传统精神。它让中国制造重新进入世界,也让世界重新认识中国。数十年间,广交会伴随中国外贸从恢复与探索走向成熟与自信,从“广货走天下”到“中国制造”“中国品牌”走向全球,它见证的不仅是交易形式的变化,更是国家开放格局的拓展。它的成功不仅在于交易额,更在于信任的积累、规则的对接和互利理念的延续。
可以说,广交会是一部“活着的外贸史”。它把古老的互市逻辑与现代的全球产业链链接起来,将“互利天下”的精神转化为制度化的合作机制,成为世界观察中国开放姿态的一扇窗口。

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广东外贸的传统智慧对当下中国企业“走出去”有哪些具体启示?
余心玎:广东外贸的历史是一部关于适应与创新的生存史。面对全球贸易格局的不确定,广东历代商人始终展现出三种智慧:顺势而变的敏锐、敢为人先的勇气以及以和为贵的胸怀。
在唐宋时期,岭南商旅凭借灵活的航路布局与多元经营网络,使广州成为“万国来朝”的国际港口;在明清时代,“十三行”商人既懂外语、又懂契约,以诚信赢得全球伙伴;在改革开放后,广东企业率先拥抱市场化机制,从“三来一补”走向自主品牌与产业升级。
这些经验对今天中国企业走出去仍具启示意义。
首先,要学会嵌入国际规则,在合作中寻求互利共赢;其次,要深耕产业链与供应链,以制造与服务的结合提升全球竞争力;最后,要以文化自信与开放心态塑造中国企业的国际形象。
广东外贸的成功告诉我们:真正的竞争力,不是低成本,而是持续学习与合作共生的能力。
世界工厂”如何迈向“世界创新中心”?——实现产业链高端化与价值链前移
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在您看来,广东应如何平衡“守住传统产业优势”与“开拓新兴赛道”?
余心玎:广东的制造业之强,源于长久的产业积淀与对全球市场的敏感捕捉。但在新的技术革命与绿色转型浪潮中,仅靠传统优势已难以支撑未来增长。关键在于“守”与“创”的辩证平衡。
“守”,意味着守住完整的产业链体系和熟练工匠的能力。这是广东在全球供应链中的立身之本。无论是家电、纺织还是电子信息产业,广东的制造生态是任何新兴领域的基础。
“创”,则意味着主动拥抱技术变革——以新能源、智能制造、数字贸易等为突破口,把创新力量嵌入传统产业结构之中。
广东要从“世界工厂”走向“世界创新中心”,关键是实现产业链的高端化与价值链的前移。通过技术研发、品牌建设与制度创新,让老产业焕新生,让新赛道立根基。
真正成功的转型,不是抛弃旧业,而是让传统产业在创新中重生。
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从千年外贸史的角度看,广东的实践如何印证“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必然落后”?
余心玎:广东的发展史,本身就是一部关于“开放与封闭”的生动教材。
事实一次又一次地证明:开放往往孕育活力与繁荣,而封闭则容易带来停滞与隔阂。唐宋时期,广州港对外开放,海上丝路贸易繁盛,岭南成为中国最国际化的地区之一。明清的海禁曾让南海航道一度寂静,商贾停帆,直至“十三行”重启通商,岭南的海风与商潮才再度涌动,延续千年的互市传统。
新中国成立后,广交会的重启象征着再次“向海而生”。改革开放四十余年来,广东以开放赢得了发展奇迹——无论是外向型经济、区域合作,还是制度创新,开放始终是最深的动力。
今天,当全球化遭遇波折、保护主义抬头时,广东的经验再次印证:开放不是风险,而是出路。只有以更高水平的制度型开放,才能在全球产业链重构中赢得先机。
广东的千年实践告诉我们:越是风高浪急,越要稳舵向外,这是文明自信与历史智慧的体现。
广东外贸的“魂”与“道”是什么?——以互利求发展,以共赢促和平
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年轻一代的创业者、外贸人应从广东千年外贸史中汲取哪些精神养分?
余心玎:广东外贸的精神底色,是“敢为天下先”。它既是一种经商智慧,也是一种时代气质。对年轻一代而言,这种精神可以概括为三点:开放的视野、务实的创新、与人为善的格局。
开放的视野,意味着要把事业放在世界地图上思考。今天的跨境电商、数字贸易,正如当年的“广州通海夷道”,同样需要跨文化理解与国际规则意识。
务实的创新,是广东人最鲜明的特质——从不空谈概念,而是敢于试错、持续改进。无论是“世界工厂”的崛起,还是今天新能源、新消费产业的崭露头角,都是这种务实创新精神的延续。
最后,互利共赢的格局尤为重要。真正可持续的商业成功,必须建立在尊重他人、合作共赢的基础上。
广东外贸的历史告诉我们:越是全球竞争激烈的时代,越需要年轻人心怀天下、敢闯敢试,同时又能在合作中成就自我。

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广东的千年外贸经验为全球贸易治理提供了哪些东方智慧?
余心玎:广东的经验,为世界提供了一种不同于西方主导的贸易理念:它强调互利共生,而非零和博弈;强调以和为贵,而非以力取胜。这种理念根植于中华文明的价值体系,体现了从“和而不同”到“天下大同”的全球治理观。
在全球化进程中,西方贸易规则更多侧重竞争与制度约束,而广东外贸的实践展示了另一种可能——在文化多样性中寻找合作的最大公约数。无论是古代的海上丝路,还是今天的粤港澳大湾区,广东都以包容开放的姿态吸引世界资源、汇聚全球人才。
这种东方智慧在当今贸易紧张、规则碎片化的时代尤显珍贵。它提醒我们,国际贸易不仅是价格与利润的计算,更是信任与共识的构建。广东千年的外贸史,是全球治理中最生动的中国注脚:以互利求发展,以共赢促和平。
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如果用一句话总结广东外贸千年不变的“内核精神”,它会是什么?
余心玎:如果要用一句话来概括,那就是:以开放为道,以互利为魂。
“开放”为道,是广东千年繁荣的根本。无论外部环境如何变化,广东始终以向海而生的姿态拥抱世界,从海上丝路到广交会,从制造业到数字经济,开放让它不断焕发新生。
“互利”为魂,则是广东能持续立足于世界贸易体系的核心价值。它提醒我们,真正长久的成功,来自合作共赢,而非短视逐利。
面向未来,期待广东继续在开放前沿扮演“领头羊”角色:以更高水平的制度创新推动贸易便利化,以更深层次的区域协同打造大湾区世界级产业链,以更包容的姿态参与全球治理。广东的故事未完待续——它仍将是中国与世界互信互惠的光辉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