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东海边,挤满周末追浪的湾区青年|我的全运会,时长共3分34秒)
调整节奏、瞄准时机,浪来了——就是现在!
上板、起身,一气呵成。尽管只有短短几秒,但在冲浪板上御风而行的感觉,足以让人着迷。
11月13日,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冲浪比赛即将在汕头举行。这项看似离普通人很远的运动,实则早已流行。
每逢周末,惠州狮子岛、汕尾红海湾……广东各大冲浪点便挤满了“浪人”。繁忙的工作、路途的辗转、近期降低的气温,都不能阻挡这些湾区青年对于冲浪的热忱,当一批又一批青年从城市奔赴海洋,“弄潮儿”的故事也在这里发生。

10月19日,惠州狮子岛,一位青年正在冲浪。

10月19日,惠州狮子岛,周末前来冲浪的人们。
曾子平在深圳一家互联网大厂做产品经理,工作日往往在晚上十点后下班。作为“斜杠青年”,他在惠州运营一家自己的冲浪店。一到周末,他就会驱车去冲浪,乐此不疲。对他而言,冲浪不仅是释放城市压力的出口,“只要追到几道好浪,足以点亮一整周的心情。”
三年前,他从上一家公司离职,鼓起勇气迈出了创业这一步。他花了一整年时间泡在海边,做起了冲浪店品牌。
“通过冲浪,我认识到一群热爱生活的小伙伴。”他说,“冲浪,让我主动‘破圈’。”

10月19日,惠州狮子岛,正在休息的冲浪青年享受阳光和音乐。

10月19日,一位游客抱着冲浪板冲向大海。

10月19日,惠州狮子岛,冲浪爱好者正在冲浪。
对于“浪人”,冲浪就是一种生活方式。在广东这个海洋大省,优越的海浪条件、便利的交通网络、开放的城市性格,共同为湾区青年创造了条件,使他们得以在工作与冲浪之间自由切换。

冲浪教练在岸上指导两位女性新手练习冲浪动作。

一位女性在冲浪前涂抹对海洋生物友好的防晒泥。

10月19日,惠州狮子岛沙滩旁,前来冲浪的青年。
对陈华林而言,海浪每天都不一样。作为汕尾的一名冲浪教练,他几乎每天都在观察红海湾的浪况,一到恰当时机,就会立即带上冲浪板出发。“有时候早上天还没亮,我们就出发了。”
2019年,他回到家乡红海湾,结合了咖啡和冲浪等元素,开了一家名为落日冲浪的店铺。随着冲浪运动逐渐被更多人喜爱,加上家乡文旅的发展,他的事业也越做越好,接待了许多大湾区的“浪人”。

8月17日,汕尾红海湾,游客正在冲浪。

冲浪爱好者的冲浪板。

10月19日,一位少年正尝试在冲浪板上站起来。
“我们现在有很多客人都是在广州、深圳上班,有的甚至更远,但无论每个周末天气怎么样,浪大还是浪小,他们就会想来海边冲浪。”陈华林说。
持续从事冲浪教学,他清晰地感受到这项运动的升温,“我每年带的学生数量都在递增。最开始我可能一天只接待一个学生,到最近几年,一位教练一天要上四五节课。”

一位青年举着冲浪板准备去冲浪。

正在冲浪的“浪人”。
陈华林的家乡红海湾是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帆船比赛的举办地,他非常关注这场来到“家门口”的大型赛事,作为资深“浪人”,他也期待着观看即将11月13日在汕头举行的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冲浪比赛。
“我看到广东现在有很多新队员都很有潜力。比起国外的很多国家,中国的冲浪起步晚,但有些年轻队员已经可以完成很厉害的动作了。”他相信中国冲浪运动能越走越远。

一位冲浪者在冲浪前绑好脚绳,做好安全准备。

傍晚时分,踏着晚霞冲浪的人,宛如在海面上起舞。

10月18日晚上,冲完浪的年轻人,不忘谈论工作。
策划:王海军 曾强
统筹:王良珏 谭唯 李细华
编导/摄影:张迪 南方+拍客 张向良
文字:汪旭莹
剪辑:李永智 王良珏
设计:谭唯 潘洁
上一篇:学习快评|锚定宏伟目标接续奋斗